秦州杂诗之七
通篇大意①视野里只见茫无际涯的万重山攒成一片,秦州城就被孤零零围定在这千山万谷之间。/莽莽,这里状群山连天接地,茫无际涯的空阔辽远感。
②这两句承万重山写景,因山高多云,故虽无风,云自出塞;因山高视远,故不待夜临,月早自临关。/这里“关、塞”为泛指,意为要隘山口。
③这一联承上联的“塞”、“关”两字联想现实的军事,怀想史上的能者:出塞北使匈奴的“典属国”苏武,被扣于北,持汉节牧羊十九年始得归汉,故曰“归何晚”;西出关的傅介子,奉汉昭帝命,持节至楼兰(西域古国)斩其王而还。/这句的“未”字,值得特别注意,它的用法相当于“否”,义表询问,与前一句的“何”相呼应。标点的运用,也应在“晚”后用逗号,在“还”字后用问号。这里的“未归”,实为归未,即回来否?明知故问,增强关切意。未字的用法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过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④诗人在一派风尘云烟里独自怅望着苍茫的关山,想着悠悠的往事,忧国的愁绪裹着衰飒的秋风,正摧磨着人心颜面俱老。/怅,若失抱憾的心态;衰飒,衰败,衰落,这里喻败时的秋风和颓败的时势。赏读感悟这是一首望关塞而感史伤时的杂诗。情感上的悲戚气氛尤其浓烈。首联写眼前之景:群山万重,壮阔茫远;州城环山,孤踞山谷。点染出山河壮隘,州城孤闭的地域特色。第二联紧承山的壮隘,写塞云、关月之既新且异的特点:“无风云出塞”写活了云塞动态之变,“不夜月临关”写出了山高月早的关月独异风采。为山河之壮,再增秀美之色,至此,蓄足了祖国可爱的底蕴,以为再感史伤时张目。
三联转而感史,其内蕴既富且深,一句“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有对忠节之士的关切与敬佩,有对这种良臣的难得与多遭悲遇的抱憾,有企盼时代良臣为国再建功业的关切与热望。社稷危而思良将,从这本属于皇上的逻辑里,我们读出了杜甫关心社稷的伤时之慨。末联的“独怅望”,“衰飒”和“摧颜”情感色彩更加浓深。身心交瘁的杜甫,怀着不被理解的孤独,怅望着时代良将得用,还不知能否挽回战局败势?诗人常常是自作多情的。因此,他迅速衰老的颜面,只能鉴证他心底的忠愤,而让后世的读者,鉴识这么一位不同凡响的悲遇者从而更爱他的诗,更敬重他的人,这也许是悲剧的价值吧。读杜集萃①《读杜心解》评此诗云:“忧吐蕃之不庭也”按,不庭,背叛不来王庭。
②《杜诗镜铨》评前四句道:“山多故无风而云常出塞,城迥故不夜而月先临关,二句写出边境苍凉景象”。
③《杜诗详注》评前四句说:“七章,咏使臣未还也。…………二句写出阴云惨淡,月色凄凉景象,下则有感于时事也,往属国者未归,岂为欲斩楼兰乎。故西望而忧形于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