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寨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概况陈寨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腰店乡,辖6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现有人口1382人,耕地面积2875亩,村南接燕店、房营村,北与黄营村接壤,东与黑龙村相接,西

陈寨村
陈寨村

与赵楼村为邻。村南有村村通公路横贯东西。该村以种植业为主,种植小麦、玉米等。主要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蔬菜等。近几年来杨树经济发展较快,已成为该村一大经济支柱。现已建成一个板材加工厂,解决了20余人的就业问题。

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提高干部工作水平。在全村村组干部中开展学习党的理论教育,使之尽快适应村级工作,通过加强干部教育,使村组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上与乡政府保持高度统一,使全村的各项工作能有序稳步推进,在此次秸秆禁烧工作中,该村没有发现一起秸秆焚烧事件,得到了广大干群的好评。

强力推行“4+2”工作法,村内的各项重大事务决策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在低保对象的确定、村庄整治决策上,按照“4+2”工作法的要求,一道会一道会的开,一件一件事情的办,使广大群众能自觉的参与到工作中来,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谐了干群关系。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化解了矛盾,解决了问题。全村群众负重拼搏、实干兴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并积极投身到村庄整治工作中去,建成了村级卫生室、小游园、救助站、文化茶馆等设施,方便了群众的娱乐文化生活。[1]

历史沿革据资料记载:陈寨村名由东凤留村、汤家砦、姜家砦、耿家砦、陈家砦演变而来。明朝初年,庙李村叫西风留村,陈寨村现在的位置叫东风留村。随着汤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村名改为汤家砦。清朝咸丰年间,汤姓迁往柳林村,姜姓人家在陈砦兴起,村名改为姜家砦。耿姓兴起时,又把村名改为耿家砦。后来耿姓人家迁走,明末清初迁来的陈姓人家兴起,村名改为陈家砦。清朝时期,村子逐步扩大,陈家砦被简称为“陈砦”。

民国时期,陈砦、东史赵、沙门三个村为陈砦保。

1954陈砦村和东史赵村合并为红光社。两个村的干部在一起研究村名时,决定将两个村名各取“陈”、“赵”二字组成新村名。当时红光社社长赵文义是东史赵村人,他让东史赵村民发扬风格,将陈砦的“陈”字放在前面,改村名为“陈赵”村。而按照当时合并村村名的命名惯例,不符合有关规定,郑州市郊区民政局就没有批准该名。由于,当时陈砦村的村民不理解此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自己使用,在红光社和集体农庄时期,陈砦村的很多宣传资料上,村名都称为“陈赵”村就是这个原因。

当时,由于政府延续使用陈砦村的村名,这就出现了“陈砦” “陈赵”一村俩名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几年,村民们才慢慢习惯上级关于陈砦村的叫法。“陈赵”村这一名字也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

上世纪七十年代,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为赶潮流,很多地方把带”砦”字的村庄名纷纷改为“寨”字。从此, “陈砦”也慢慢演变为“陈寨”了。在郑州市地名办公室九十年代编纂的《郑州市古今地名辞词典》上,金水区政府九十年代主持编纂的《金水区志》上,也称陈砦为 “陈寨”。近几年,由于陈寨是郑州著名的都市村庄,经济发展很快,报刊等媒体上经常刊登有关陈寨的报道,有时侯也将“陈砦”和”陈寨”相混肴。在上级政府颁发给陈寨村的各种荣誉证(牌)上,也有“砦”“寨”不分的现象。由于以上原因,致使很多郑州人只知道有陈寨这个名字,但并不了解它的历史演变过程。[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