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平南后传
简介《五虎平南后传》 是杨家将系统的小说之一。杨家将系统的小说,包括《杨家府演义》、《说呼全传》、《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等,因为这些小说都从杨家将故事派生演绎出来,都以北宋时期的边境战争为题材,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也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因此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的小说。[1]
杨家将系列的小说杨家将故事在南宋就广泛流传。据《醉翁谈录》记载,南宋小说话本中就有《杨令公》、《五郎为僧》。元杂剧中有《谢天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元明杂剧中有《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光赞活捉萧天佑》。到了明代,出现了描写杨家将故事的长篇小说《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即《杨家府演义》。明万历丙午三十四年(1606)年刊本,八卷五十八则。由“万历丙午长至日秦淮墨客”序,每卷卷首则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为纪振伦,字春华,生平不详,也不能确定他是否是书的作者。除此之外,尚有《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五十回,或为明熊大木作。《北宋志传》与《杨家府演义》差别相当大。《北宋志传》前十五回写呼延赞的故事,《杨家府演义》里没有。《北宋志传》十六回至四十五回与《杨家府演义》第六则至四十则,故事轮廓虽然相同,但是具体情节与文字亦不相同。《北宋志传》没有杨文广征南蛮故事,只写到杨宗保被围,十二寡妇征西,当时杨令婆(佘太君)、穆桂英均健在,而《杨家府演义》则是杨文广被围,十二寡妇征西,其时穆桂英已死,由杨宣娘挂帅。这两部书,《杨家府演义》可能出现早于《北宋志传》。
《杨家府演义》
《杨家府演义》反映的时间跨度很长,从宋太祖赵匡胤登极写起,直到宋神宗止,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讲述杨家祖孙五代对辽和西夏作战的故事。包括杨令公撞死李陵碑,杨六郎镇守三关,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最后以杨怀玉率领全家赴太行山隐居作结。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只有少量于史有据,大部分故事特别是杨门女将都是子虚乌有。整部小说“七虚三实”,是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小说热情歌颂了杨继业子孙五代为保卫边疆,前仆后继,英勇杀敌的爱国热情,特别是比较突出地描绘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杨宣娘等女英雄群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不可多得的。
小说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忠君思想,“华尊夷卑”的大汉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思想,“权奸祸国”的思想混杂在一起。可以作三个层次进行分析。首先是封建文人传统的忠君思想。强调对“圣上”要“誓死相报”,为君而死是死得其所。但是这种忠君思想又是和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忠于皇帝也是忠于国家,所以也具有进步性。第二,作者把一切坏事归于“四夷”,甚至把它们说成是妖魔幻化的,无疑是卑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但是作者所揭露的辽和西夏的残忍暴戾的行为又说明战争的正义性。第三,作者一方面强调要忠君,另一方面又相当清醒地揭露帝王的昏庸和奸臣的误国。杨家将几代都受到了奸臣的迫害。所以小说最后以赞许的态度,写杨怀玉不愿再为皇帝卖命,“举家上太行”,“耕田种地,自食其力”的行为。
艺术方面,小说的总体水平不高,个别人物和故事比较精彩。部分情节描写比较曲折生动。如杨业,从历史记载看,是“业坠马被擒”。“遂不食三日”而死。小说改写成杨业陷入绝境,撞李陵碑自尽,更为壮烈。杨七郎为求救兵,被潘仁美设计乱箭射死,也不见于史书记载,充满悲剧气氛。整部小说基本上是把民间传说故事杂凑连缀而成,内容庞杂不合情理,还有神魔斗法荒唐可笑的情节,不少人物有始无终,故事有头无尾,前后情节多有雷同。
《杨家府演义》思想艺术水平都不高,但影响却极深远。这大概是因为从宋元时代起,中国封建社会已逐步进入后期,大多数王朝都国势衰微、外患频繁,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外族的侵略与压迫,因而歌颂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杨家府演义》适应了社会需要,给倍受侵略蹂躏的老百姓一点心理的安慰,有一个扬眉吐气的机会,因而获得了广泛的读者。更重要的是,《杨家府演义》提供的素材,为戏曲创作开辟了新天地。小说戏曲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使原来比较粗糙的作品日臻完美,成为艺术的珍品。
在《杨家府演义》的影响下,清代中叶产生了几部小说。
《呼家将》,又名《说呼全传》,十二卷四十回,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是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书业堂刊本。卷首有乾隆四十四年滋林老人序。滋林老人是张溶,字默虞,生平不详。《呼家将》写大将呼延赞随杨业征辽立功,加封忠孝王。其子呼延必显承袭父职,娶杨业之女为妻,生子守勇、守信。呼延赞父子为了搭救落难的弱女和执行朝廷法制,得罪了丞相庞集,庞集串通其女、仁宗宠妃庞多花,唆使仁宗抄斩呼氏全家,建铁丘坟,将呼延必显夫妻倒葬在坟内。守勇、守信二人从地穴中逃脱,历尽艰险,幸得到包拯、八贤王和佘太君、杨五郎等人救助,从西番借来援兵,打败前来追捕的庞家兵将,报仇雪冤,呼延全家大团圆。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又名《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演义传》,清李雨堂(西湖散人)撰,十四卷六十八回,是把狄青平西、包公断案和杨家将故事揉合在一起,而以狄青故事为主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前面二十回是狄青出身传,叙述狄青九岁时遇洪水与母失散,被峨眉山仙师王禅老组收为徒弟。七年后赴汴京寻母,与绿林好汉张忠、李义结为兄弟。他们在万花楼饮酒时,遇到奸臣胡坤之子胡伦,引起争斗,狄青将胡伦摔死。国丈庞洪之婿,兵部尚书孙秀与胡坤交情很深,逮捕狄青三人,幸好被包公开释。正值西夏大举进犯,杨宗保元帅告急,狄青在校场粉壁题诗述志,又被孙秀引为口实,下令斩首,幸而为汝南王郑印所救,始免于一死。后来遇到狄太后之子潞花王赵璧,与姑母狄太后相认,从此成了御戚。在御前比武,斩了庞洪心腹大将王天化,取代王天化一品之职,因此与庞洪、孙秀再次结仇。从三十一回起至六十一回,叙述狄青与石玉送征衣到西部边关,在杨宗保元帅指挥下,屡立战功,又多次被庞、孙等陷害,幸得包公主持正义,才免于难。小说插入包公在陈州遇李宸妃,仁宗认母的故事,六十二回到六十八回,西夏再次进犯,杨宗保被混元锤打中丧身,形势危急,狄青被加封为天下招讨元帅,与石玉、张忠、李义、刘庆合称五虎将,领兵西征,打败西夏。番兵百花小姐在阵前爱上了杨宗保之子杨文广,归降宋朝。西夏称臣请和。仁宗降旨,狄青与范仲淹之女完婚,杨文广与百花公主结合,全书在喜庆气氛中结束。小说的特点是将杨、包、狄的故事揉合,成为这些民间故事的集大成者,小说情节比较曲折生动,虽然头绪纷繁,却能整而不乱,其中的人物形象如包公、狄青、石玉等人都给读者留下了较深印象。
《五虎平西前传》,十四卷一百十二回,清嘉庆六年(1801)坊刻本,作者不详。《五虎平西前传》上与《万花楼杨包狄演义》衔接,下启《五虎平南后传》,叙述以狄青为首的五虎将领兵征西辽,索取珍珠旗,并助包公铲除奸相庞洪的故事。《五虎平南后传》,六卷四十二回,现存清道光二年(1822)刊本,叙述五虎将平西归来后,南蛮王侬智高反叛,狄青为首的五虎将征南受挫,张忠、刘庆回朝求救又遇奸臣孙振陷害,后仁宗派杨令公之媳王怀女挂帅南征,狄青之子狄龙、狄虎随行,几经曲折,终于平定叛乱,五虎班师回朝,孙振被斩首,众将得到封赏。
还有一部《后宋慈云走国全传》,又名《后宋回龙传》,凡八卷三十五回,较早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刊本,小说正接《五虎平南》之后,演述宋功臣高怀德之后高勇、狄青之子狄龙等人为了保护太子慈云(即后来的宋徽宗),与右相庞思忠奸党斗争的故事。重点写慈云逃难走国的曲折经历,意在褒扬忠良,贬斥奸佞。
从清乾隆四十四年到道光二年,这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现了以上五部小说,都是以杨、包、狄、呼等人的故事为题材,直接继承《杨家府演义》的创作道路发展,具有许多共同点,第一,叙写边境战争与朝廷内的忠奸斗争相结合,外御强敌与内除奸佞并重,在反对外族侵略的同时,着重揭露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朝政腐败,政治黑暗。第二,小说情节互相模仿,公式化倾向严重。从《杨家府演义》中穆桂英与杨宗保在战场上私结良缘开始,后来每一部小说都有这种情节,这其实是“公子落难,小姐养汉。状元一点,百事消散”的情节模式的翻版。第三,英雄传奇与公案、神魔小说的杂糅,清官断案、神魔斗法和英雄豪杰济困扶危相结合。
说岳全传等民族英雄传记小说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喧腾众口。在南宋就是说话艺人喜欢讲述的故事。元明两代,岳飞故事被搬上戏曲舞台。元杂剧中有金仁杰的《秦太师东窗记》、无名氏的《宋大将岳飞精忠》等。明代传奇中有无名氏的《精忠记》、汤子垂的《续精忠》等,明中叶以后则出现了几部以岳飞为题材的小说,最早的是熊大木的《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又名《大宋演义英烈传》、《岳武穆精忠传》,八卷八十则,附李春芳编的《精忠录》后集三卷,刊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从第一则《斡离不举兵南寇》,到末一则《冥司中报应秦桧》。第二本是《岳武穆精忠传》,六卷六十八回,题“邹元标编订”,存明刊本,是熊大木本的删节改编本。第三本是《岳武穆精忠报国传》,又名《重订按鉴通俗演义精忠传》,七卷二十八则,明于华玉撰,明崇祯十五年(1642)刊本。第四本是《说岳全传》,八十回,题“钱彩编次,金丰增订”,成书于清乾隆九年(1744),钱彩,字锦文,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金丰,字大有,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这本《说岳全传》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
《说岳全传》
《说岳全传》是以岳飞一生为主要线索的英雄传记体小说。全书可分三大部分:第一回到第十四回为第一部分,写岳飞的青少年时代。叙述岳飞神奇的出生故事和少年时代的坎坷经历。这部分虚构成分很多,揭示了岳飞在艰苦磨炼中,经过名师指点逐渐成为栋梁之材的性格成长过程。第十五回到第六十回是全书的中心部分,写岳飞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的危急关头,担当起拯救国家的重任,着重写他抗击金兵的显赫战功。一直到大功垂成而惨遭杀害。其中也写到他征讨农民起义的情节。这四十多回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虚实相半。第六十一回到第八十回,为小说第三部分。写岳飞死后,岳家军将及后代小英雄在岳雷率领下一直杀到黄龙府,平定金国。岳飞的冤狱得到平反,秦桧等卖国贼受到惩罚。这部分故事基本上是虚构的。
小说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作者尊重历史,岳飞故事也大体符合史实。同时,作者对历史事实进行了精心的选择与集中概括,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创造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如“岳飞枪挑小梁王”、“岳母刺字”等,使英雄人物血肉丰满,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和神奇的色彩,整部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忠与奸、爱国与卖国、抗战与投降是贯穿全书的主线,全书爱憎分明,突出了“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歌颂爱国抗战的民族英雄,鞭挞卖国求荣的汉奸卖国贼,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暴,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作为中心人物的岳飞,作者从多方面展示他的性格,其中写岳飞的青少年时代尤为出色。岳飞出生才三天,就遭到水灾,母亲抱着他坐在水缸里,漂到河北大名府内黄县,为王员外收留。他少年时代家境贫寒,却刻苦学习,买不起纸笔,就用树枝当笔在沙地上练字。后来得到名师周侗的培养,武艺出众。又得到蟒蛇怪献出的神枪,更是英雄无敌。后来经过许多波折,展示出英雄本色,成为抗金统帅。作者着重写他精忠报国的优秀品质,大智大勇的统帅才能和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风。出色地写出这位抗金名将的大将风度。围绕精忠报国这条主线,作者还写了岳飞对母亲的孝,对妻子的爱,对部下士兵的体贴,展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最后屈死风波亭,结束了悲壮的一生,慷慨悲凉,催人泪下。《说岳全传》还塑造了一员“福将”牛皋的形象。他是李逵、程咬金式的人物,贯穿全书始终。通过“乱草岗牛皋剪径”、“藕塘关招亲”、“牛皋气死金兀术”等生动情节,把这个豪爽、率直、幽默的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特别是在他滑稽可笑的语言中,揭穿了皇帝昏庸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彻底的反抗精神。
《说岳全传》以《水浒传》的续书自居。它写水浒英雄呼延灼又驰骋在抗金的战场上,岳飞的师父周侗也是林冲、卢俊义的师父,很多水浒英雄的后代也加入了岳家军,为抗金而浴血奋战。岳飞大破连环马,又是使用徐宁传下的钩镰枪。这些都说明作者对水浒英雄的敬仰。历史上的岳飞曾镇压过农民起义,我们不能要求作者违背史实,“隐恶扬善”,回避这个问题。值得赞赏的是,作者处理这个问题时,强调民族大义,联合对敌,共同打击侵略者,与全书爱国主义主题保持一致。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词。”这是抗清将领张煌言行将就义时写下的著名诗篇,歌颂埋葬在西湖边上的岳飞与于谦两位民族英雄。于谦的故事见于《于少保萃忠全传》。
《于少保萃忠全传》,又名《大明忠肃于公太保演义传》、《旌功萃忠录》,十卷四十传,明孙高亮著。今存清代翻刻本。小说是围绕着于谦一个人的命运和遭遇来描写的。从于谦出生写起,写他幼年时代的聪慧,青年时代的抱负与交游,进入仕途之后的刚正清廉,国家危亡时的力挽狂澜,直到他含冤而死以及死后冤案的平反昭雪。作者怀着崇敬的心情,饱含感情地塑造了于谦这一爱国恤民、胆识超群的英雄人物。刚正不阿是他性格的突出特点。他早在少年时代就聪颖过人,为官后,清廉正直,敢作敢为。在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的关键时刻,他“以社稷为重”,冒着“另立新君”的罪名,敢于承担起挽救国家的重任,后来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实行复辟后,却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将其杀害。作者不仅通过于谦在土木之变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来刻划人物,而且通过他救济灾民、公正断案、生活清苦等方面,展示他的性格,人物形象比较丰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