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县
一、发展沿革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四年,太宗阅游洋图志,念游洋洞地险,欲以德化之,乃即其地析置兴化县,并建太平军于此,寻改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北古邑。元皇庆二年(1313年),迁兴化县于广业里湘溪,治所在今福建莆田市北新县镇。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废,析长乐、武化二乡六里入莆田,其余入为仙游县。
二、历史兴化县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的更替,遭受了改朝换代的兵变与祸乱,虽局部战争主要是在郡治莆田和仙游县城进行,但因该县未修城池,居民分散,不能进行有效抵抗,故付出的代价更惨重。境内不时有人造反、暴乱(如宋林居裔、元林守武等),使民不安宁,更何况还有外来入侵者(如“汀洲寇”、“永福盗”),而元末赛甫丁与阿迷里丁在泉州与兴化之间进行了十年之久的祸乱,不但莆仙两县死亡枕籍,兴化县也备受蹂躏。据明·弘治《八闽通志》卷八十七·拾遗载:“参政安童在兴化县龙纪寿起兵”“胡兴祖、上官惟大又领兵穷追伯顺至兴化县,郡人遭其惨酷,无一方免者。”“二十二年……三月,柳伯顺由福清潜兵蹈兴化县,杀官吏,驱县民迫郡城”“六月,伯顺复驱兴化县民兵来攻(按:进攻郡城),兵一交即大败,僵尸又以千计”“莆田四百年文物郡,自陈从仁、林德隆作难,兵连不解,遂引异类(按:指元朝蒙古、色目在泉州官员赛甫丁、阿里迷丁及其部众)肆其惨毒,前后戕杀二万余人,焚荡三、四万家,虽已解仇罢兵,而陈同犹据仙游县,柳伯顺犹据兴化县”福建历代无战争,乃相对于中原血流成河、白骨蔽野而言,其实闽之先民所受的屠戮,亦十分残酷。
三、行政区划演变莆阳大地历史上除了莆田、仙游二县之外,还曾经设置过兴化县。三县鼎足而立的局面维持了四百七十一年(公元977~1448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建县后,兴化县“山川清秀,林木蔚荟,民居稠密,地气精灵,而百族殷殷饶厚,故家诗书而户礼乐,虽或僻在万山之中,而人文之盛,于兹独最。”(引自明·周华《游洋志》卷八)。其时朝廷公卿之多、豪姓望族之巨、庶民生齿之繁、田地物产之饶,仅次于莆、仙两县。讵料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至明·正统十三年裁革(撤销)时,全县只剩下300户461人。图籍分别归并莆、仙两县,莆田县分得人口150户230人;仙游县分得150户231人(见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十·户口)。
本来,行政区域的增减置撤,乃寻常之事。当时宋太宗因游洋林居裔造反,在该地设县以强化其统治,事属权宜。但它既已繁兴了三百年之久,却又衰落下去,以至不得不撤销,撤销时人口凋耗到几乎灭绝的地步,这实在令人惊讶。[1]
古兴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莆田的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仙游的钟山、游洋、象溪、石苍等八乡和永泰和福清部分。
四、人文科第自宋代至明代间,兴化县涌现了理学家陈师昭、政治家文学家、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史学家郑樵(字渔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宋崇宁三年(1104年)生于广业里下溪(今莆田县白沙镇霞溪村)。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郑樵已修书五十种,献给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没有接受,回家后,筑草堂于夹漈山,编纂《通志》丛稿。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
《通志》书成,郑樵到临安献书。 据不完全统计,各县宋代有状元1人,进士89人,武进士2人;诸科特奏名、释竭、推恩、荐辟、叙荫等71人。北宋巩溪迁军城驿前街府西巷宋会元鸿胪进士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分别在宋洋中厝和府城西雷山巷110-111号建有两处步云书院有“一会元两宰相三尚书四解元”,黄石金墩黄氏古谱载兴化县“宋隆兴癸未进士江都令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古有读书亭金墩庙书舍”贤士辈出有“黄府进士三尚书,金墩入阁两相国”和军城黄中庸一门“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代联第十六进士”科第之盛冠阖莆郡之美称”。仅兴化县广业里巩溪始祖黄献就有黄禄迁永福现福清县一都龙屿大魁族状元黄定、枢相族迁平南大壤宰相黄祖舜;迁江苏吴县醋库巷黄遇十世孙状元尚书黄由;黄裕迁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入承唐朝御史中丞赠大司徒黄碣裔孙状元黄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