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士悌
毕士悌,原名金勋,后改名杨林,朝鲜人。他1901年生于朝鲜平安北道,1919年参与汉城反日起义后流亡中国,曾入云南讲武堂,任过黄埔军校教官、区队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叶挺独立团三营营长。参加过南昌起义,后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满洲省军委书记。1932年调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一方面军补充师师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参与指挥了著名的土城战斗和遵义战役。1936年2月,红军东征时任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22日在指挥强渡黄河战斗中牺牲。
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铁流中,至少有30名朝鲜籍干部和战士与中国红军并肩征战,军委干部团的参谋长毕士悌便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毕士悌(又名杨林),1898年生,朝鲜平安北道人。他从12岁便参加反日学生运动。1919年,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爱国起义”后,秘密来华。
1921年6月,毕士悌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六期,专修炮科专业,至1924年初毕业后,即辗转奔向中国革命中心――广州,经驻粤朝鲜革命者推荐,考入黄埔军校,在这里,听孙中山演讲,得周恩来指点,毕士悌转而信仰共产主义,1925年夏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跟随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
1927年至1930年,毕士悌曾先后在苏联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步兵学校学习。1932年7月,奉命进入中央苏区,曾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和工农红军学校总教官。
长征开始后,毕士悌任军委干部团参谋长。干部团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并负责储备、培训和为部队输送干部。毕士悌所部不但要时刻准备打仗,而且打的还是硬仗、恶仗。
万里征途,红军几乎天天有战斗。湘江之战是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后最为惨烈的一役。毕士悌身先士卒,用刺刀、手榴弹同敌军展开殊死搏斗,干部团激战数日,打退了敌军数次进攻,终于掩护中共中央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领导机关安全渡过湘江。
1935年2月,二克遵义之战打响,毕士悌同干部团指战员在“开展战局的关键”时节,一天强行军60公里,夺占娄山关,保障中央红军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有勇有谋,冲锋在前打头阵,是毕士悌在战场上的鲜明个性特征。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决定迅速渡过金沙江,建立根据地。毛泽东亲自下令干部团抢占皎平渡,作为红军主力北上入川的主要渡口。领受任务后,毕士悌参与指挥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部队,徒步急行军140公里,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按时抢占皎平渡。由于战场情况急剧变化,其他渡口的船只均被敌人烧毁,全军都须在皎平渡渡江。而通安州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可以直接控制皎平渡,因此,军委严令:不惜一切牺牲,拿下通安州!毕士悌受命亲率干部团前卫营,担负这一重任。由于从金沙江边到通安州,只有一条很陡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上。敌人占据有利地形,边射击边从山顶往下滚石头。毕士悌冒着枪林弹雨,冲杀在前。他身先士卒,机警地贴着绝壁,巧妙利用敌人的射击死角躲闪跃进。紧随其后的红军战士,模仿他的战术动作,一举攻占了敌人扼守的火焰山隘口,继而乘胜直奔通安州,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夺取了通安州,使大部队顺利渡过金沙江。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干部团被改编成红军学校特科团,毕士悌继续任参谋长。当张国焘公开分裂红军,强令红军学校原四方面军学员南下时,毕士悌带领原干部团的干部坚持北上。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毕士悌参与指挥所属部队,踏过岷山千里雪,突破天险腊子口,攻克哈达铺,穿越渭河封锁线,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2月22日,毕士悌在率部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的战斗中,将最后一滴热血洒在黄河岸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