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县扬剧团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前身是流动于南京的部分艺人组成的友爱扬剧团。1954年来仪让演出,1955年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后改名为仪征县友爱扬剧团。1958年经县委批准定名为仪征县扬剧团。戴怀仁任指导员,主要演员武鳞童任业务副团长。五十年代演出的剧目有《秦香莲》、《十五贯》、《斩经堂》、《刘伯温》等,多为袍带戏;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剧团青年演员发挥作用,演出剧目则偏重于神话剧和武戏,如《虹桥赠珠》、《牛郎织女》、《碧血扬州》、《忠王李秀成》、《奇袭白虎团》等。该团1959年在上海演出《七侠五义》、《封神榜》等戏,连满九个月。1963年春自南京沿江而上,经安微芜湖、铜官山、宣城、安庆和江西的九江,一直演到湖北省的黄石、武穴和武汉。在武汉演出时,很受观众欢迎,《武汉日报》曾多次报道。

剧团极为重视现代戏的创作、演出。除移植上演兄弟剧种的《红色的种子》、《杨立贝》、《红岩》和本剧种的《夺印》外,还创作、改编了《人在福中不知福》、《雷锋》、《一棵大树》等。为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还经常走上街头,演出活报剧、清唱、小歌舞等。此外,为了丰富上演剧目,剧团组织力量,创作和整理了《风波亭》、 《分裙记》、《合同记》、《乾隆与九公主》等。

多年来,剧团经常深入部队、工厂、学校、农村演出。到偏僻的山村演出时,交通不便,演职员都自己动手用板车搬运道具,肩背行李包裹,曾多次受到省文化厅和地、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嘉奖。

剧团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改为京剧,不久又恢复为扬剧团。[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