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6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太子寺 顾名思义 又名太子殿

全国各地太子寺很多

现列举几个知道的

一 山西省静乐县辛村乡太子寺 建寺具体年头不详,相传是明朝所建, 太子寺依山建,

太子寺
静乐太子寺

是本地最具灵性的地方,当地牧羊人偶偶能在山中看见两天碗口粗长有红色的角的蛇在山中活动。当地人们每年农历5月初8举行庙会,意在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太子寺的灵性就在这几天体现出来,无论平时什么多旱,在5月8的这几天肯定会下雨。静乐太子寺与静乐天柱山被称为“静乐双雄”。是静乐最聚人文景观的地方。

二 宁夏某地太子寺太子寺,又名特赐寺,紧靠着黄河,仅仅500米左右。岁月沧桑,太子寺因何而得名,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文字考证了。据寺主持介绍,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在古灵洲城下和西夏军发生激战。蒙古大军驻扎在太子寺附近。一天,随军行进的皇妃腹疼难忍,到太子寺院内生下皇子元朝建立以后,元朝皇帝给太子寺赐名“赐寺”,

太子寺
宁夏太子寺

并划拨银两,重修庙宇,从此太子寺香火更加旺盛。直到20世纪50年代,寺院仍完整无损,寺院门前8棵6人才能合抱的钻天杨向人们诉说着太子寺悠远的历史,寺院的古钟上铭刻的“献给特赐寺,大明十五年”等字样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信息。然而这座千年古刹于1959年被有组织的拆毁了,现在的太子寺是在2003年由当地人重新修建起来的。

太子寺由于历史的原因,50年代被拆以后,地面被一些单位占用,新建的寺院不是很对称、很整洁,影响了寺院的进一步发展。

三 山西省平遥太子寺在古城平遥的城隍庙街,现平遥中学北校园内,从前有一座太子寺,跟太子寺相对,原是九龙照壁。太子寺毁于何时,无从考证,但九龙壁却于1977年被大水冲垮了。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都是供奉神佛、祖宗或者前代明哲,平遥怎么会有供奉太子的寺庙呢?关于这个,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的光宗皇帝立其长子朱由礼为太子,朱由礼是当时光宗宠妃武贵妃的儿子。太子的册封引起次子朱由校的不满,朱由校是皇后的儿子,他的舅舅是当朝的宰相,手握重权。于是,朱由校和他的舅舅一伙便秘密商议,最后决定设计除掉太子取而代之。朱由校一边派他的舅舅离间皇上跟太子的关系,跟皇上说太子平庸无能,整日只知玩乐,不思进取,以后怎么肩负管理国家的重任。一边又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皇上嫌太子无能,有意废除太子另立他人,此事传到了太子的耳朵里。开始太子并不相信,但他经不起别人的挑唆,又觉察到皇上对他的态度日益变坏,便信以为真。经过一番考虑,太子决定起兵造反,取其父而代之。他一方面暗中招兵买马,一方面请人查看风水,选中了平遥,决定建秘密集训基地训练士兵、杀手,并修建了象征皇权的九龙照壁,希望能一举夺得皇位。朱由校见太子中计,心中暗自高兴。他千方百计地搜集太子谋反的证据,力图扳倒太子,又派人监视太子的一举一动,伺机上奏皇上。这天,见时机已经成熟,他便和他的舅舅一起联名上奏太子谋反作乱一事。皇上一听,龙颜大怒,立刻下旨由朱由校带带领十万禁军,迅速赶往平遥平乱。到达城隍庙街时,朱由校下令包围太子住所,二万禁军手握弓箭,只听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太子的人尽管奋力厮杀,但终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最终死的死,伤的伤,一败涂地,太子也被禁军弓箭射死了。这天,武贵妃正在宫中,忽有一宫女慌慌张张地跑来,这个宫女是皇后宫里的人,有一次因犯错,被皇后责罚,武贵妃帮忙说情,才免于一场棍棒之苦。从此以后这个宫女便在心中暗记武贵妃的这份恩情。 这天,她偶尔听见皇后跟国舅谈话,说皇上派兵剿灭太子,并且二皇子要除掉太子。 宫女心中一惊,便不顾生死,偷偷地去找武贵妃。武贵妃听后,犹如晴天霹雳,不知如何是好,宫女给武贵妃出了个主意:“你不如去求求皇上。”武贵妃赶忙去进见皇上,希望皇上念在父子一场的份上,放过太子。皇上犹豫再三,终于下了圣旨,让武贵妃去平遥解救太子。武贵妃披星戴月,日夜兼程,终于赶到了平遥,但还是晚了一步,武贵妃看着躺在地上的太子,痛不欲生,奋力向九龙壁撞去,顿时血光四溅,香消玉殒。后来,皇上便在太子死的地方修建了太子寺,将武贵妃安葬在干坑南神庙。至今,南神庙还保存着安葬武贵妃的琉璃棺罩,以黄、绿色为主,墓内还烧制有太子出游图。

四 临夏太子寺在临夏州广河县县城,有座名叫太子寺的千年古刹,寺内祀奉的是秦始皇之子扶苏。据民国《续修导河县志》中说:“太子寺,县东南百二十里,见旧志,相传秦太子扶苏监蒙恬军驻此寺,故以太子寺名”。知州潘效苏有诗联云:“当上郡监军而还,已伏杀机,应悔不为吴泰伯;处亘古伦常之变,无所逃罪,相知唯有晋申生。”此志还保留了一幅《宁定县城图》(即“太子寺”城)。关于秦太子扶苏、蒙恬的传说在当地民间被人们津津乐道;明嘉靖本《河州志》记载:又称为定羌寺。有关太子扶苏的题咏也是连绵不绝。

但经学者们查阅史书和考证后得出结论:史书上并无关于扶苏曾到洮河流域的记载,而他的殁地,史书记载得也很明确。据《史记·李斯列传》载,扶苏与蒙恬以数十万大军屯边十余年,其屯驻之地都是上郡(宁夏北),扶苏自杀的地方也是上郡。蒙恬自杀的地点是阳周治所(即今甘肃省正宁县西南的旧正宁)。从史书记载来看,民间关于广河、临洮一带扶苏、蒙恬的传说显然与史实不符,因而不足为信。

那么,“太子寺”的传说又究竟起于何因呢?

原来,这里的“太子”是指河州惟一立过国的西秦第二任皇帝乞伏乾归(鲜卑族)的太子乞伏炽磐。据《资治通鉴》卷载:十六国时期西秦“太子”乞伏炽磐于408年10月“招结诸部二万七千余人筑城于山康山良山以据之。”西秦皇帝乞伏乾归之长子炽磐作太子时所建的“山康山良城”就是太子寺所在的今广河县城。民间传说中的“秦太子”正是西秦太子乞伏炽磐。今临夏境内的太子山、太子街、太子寺等以“太子”命名的古迹和永靖炳灵寺石窟等名胜,都与十六国时西秦声名赫赫的“太子”、后来的国王乞伏炽磐有关。公元388年,西秦第一任国主乞伏国仁卒,其弟乞伏乾归即位,公元393年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乞伏炽磐“英略明决,过于其父”。从此,乞伏炽磐以太子身份兼任尚书令,协助其父创业洮罕。后来西秦被后秦消灭后,乞伏炽磐便以自己的智慧谋略助父复国。经过近10年的奋斗,终于如愿以尝。后又攻取后秦、南凉、吐谷浑等地,国势日盛。公元412年,乞伏乾归被他的侄子谋杀,炽磐立位。他平定内乱,充分发挥其文韬武略,东征西战,使西秦国进入到鼎盛时期。《晋书·乞伏炽磐载记》说他“叱咤风云,见机而协动,牢笼俊杰,决胜多奇”。公元427年,炽磐病卒,不久西秦败亡。

乞伏炽磐被立为太子的20年中,在枹罕(今临夏)、大夏(今广河境内)、嵻山良(今广河南山)一带,开创基业,复兴西秦。在他上任国主的16年中,奋力开拓,国祚兴盛,使草创于西北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在艰难的环境中达到鼎盛,使干戈不息的地区,暂时得以安宁繁荣。这与他的英明和当地百姓的拥护支持分不开。虽然他死了,当地百姓立祠建寺,爱惜他的英名。其子乞伏慕末建寺追荐,炽磐生前功绩赫赫受到百姓祭祀。如今,广河县城南街以西,清晰可辨的古堡遗址,就是“太子寺”古城,也就是西秦时的康山良山城所在。

但在当地民间为何会一直误传呢?想必是人们将西秦太子乞伏炽磐误以为秦始皇太子扶苏所致。这种误解大约在明以前就出现了。原因是西秦史迹虽显赫一时,但终因地僻国小,典册亡佚,在一般人的记忆中渐渐泯没。而明清文人又不重考据,所以至今在民间传讹下来。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