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彬

张茂彬,网络笔名蜀中人,男,汉族,1986、11、14,生长于巴蜀之地,辗转荆楚,大学文凭,现居昆明,为某报主编,长期从事文字及新闻宣传工作。昆明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国内近10家报刊杂志及电台特约编辑、记者,多家文学网站签约作者,作品多次获奖。擅长小说、散文、杂文、各种公文及新闻通讯写作。常年笔耕不辍,文学作品多为现实批判,《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昆明日报》、《四川省招生考试报》、《华西都市报》、《巴中日报》、《咸宁日报》等十多家主流媒体曾报道其相关情况,2009年12月陕西出版集团出版其长篇小说《清明》。
中文名:张茂彬
国籍:中国
笔名:蜀中人
民族:汉
出生地:四川巴中市
出生日期:1986年11月14日
现居地:云南昆明
毕业院校:咸宁学院
血型:O型
职业:作家、记者、编辑、管理人员
星座:天蝎座
代表作品:《清明》、《荒原》、《印象》、《雪狼剑》、《名剑愁》
个人履历1991年开始读小学,双凤乡中心小学。
阅读的快感我是自小深有体会的,每年父亲打工回家,带回来的书我总是要抢着看完,记得有本《水浒后传》,已记不清是哪个版本,作者是谁,虽然当时阅读上很困难,仍然看得如痴如醉。还有一本《剑胆琴心》,一捧上手差点不能自拔,可惜没有看完,最后一册被人偷去,陆陆续续寻觅了十多个年头,高中时候才知道是梁羽生的作品,赶快找出再续前缘。

2002年—2005年,就读于国家示范性重点高中——四川省巴中中学,先理后文。
这段时间阅读量大增,看了不少古典名著,看完了所有古龙、金庸的作品,我的文学激情就是在这段时间,在武侠世界里正式喷发出来。所以我一直认为,阅读要有选择地读,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兴趣。当然,这段时间租来的书很多在课堂上被收缴,造成我一度的经济紧张,但那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
2004年4月被吸收为《第二课堂》杂志“特约通讯员”。
2005年3月散文作品《蓦然回首》获四川省“三勒浆”杯征文大赛二等奖,《华西都市报》及《四川省招生考试报》报道。
2005年6月高中毕业,考入咸宁学院中文系。
期间加强了社会活动能力,结识了一大批当地知名人士,包括政客、专家、学者、作家、诗人、企业家等。
2006年被吸收为咸宁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记者”,负责编辑《校园文集》及《都市传媒》杂志;组织成立了咸广驻咸宁学院记者站,并出任第一任站长;4月受邀参加并组织了由咸宁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传媒》杂志、咸宁市新闻出版局及咸宁市文联联合发起的“中国向阳湖名人文化村文学采风”活动;同年被评为“优秀记者”。

2006年下半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咸宁学院“凤凰文学社”,负责编辑部和网络部两个部门,并负责社刊《二月》的编辑出版工作。

2006年散文作品《印象》被收入《中国诗歌,散文文集2006》,由国家图书馆收藏。
2006年10月小说作品《名剑愁》荣获《星星文学》杂志全国性征文大赛一等奖。于2007年被吸收为“特约采编员”,曾负责该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2007年下半年,被咸宁市文联《九头鸟》杂志聘为兼职记者、栏目编辑。真正进入了体验之一种,撰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及人物专访。
2008年1月,咸宁学院课题组推荐,原创讽刺批判小说《蜀山教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咸宁学院院长题写书名。全书计22万多字,“新儒林”题材。一经出版,《咸宁日报》、《南鄂晚报》、《楚天声屏报》、《巴中广播电视报》、《九头鸟》杂志及十多家官方媒体当先作了报道。
2008年3月,小说作品《断愁剑》被《咸宁学院报》连载。被聘为《咸宁日报》编辑。

2008年4月,被聘为“咸宁恒基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开始跨入行政管理领域。为生命体验之另一种。
2008年8月,供职于咸宁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办公室文秘。所谓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效能建设等内容现在时常用得上,大相径庭而已。
2008年10月,随女友举家迁往昆明,供职于云南铜业胜威化工有限公司,办公室文秘、内刊主编、宣传部部长。
从未放弃过对理想和知识的追求,在行政管理方面,在组织策划方面,在新闻宣传方面,在思想工作方面等等,在各个领域不断努力。
写作历程在创作思维形成的过程中,我觉得我是有先天的因素。当然,或许人人都有这种特质,只是没有我这么好运气,找到一个过度的媒介。我们唯一的动作就是阅读,但是不是调动了你的神经,这就是结果的差别。
小时候的限制,阅读是很多少的,但陶冶却是很淳厚的,所以上初中时我就经常写些东西,尤其武侠之类,在一伙同学里竟然还有了一群读者,小范围的有些名气。那时真是初出牛犊不怕虎,起步就是中长篇的小说,可惜在我的印象里,似乎没有一部写完过,但发的作业本也基本上写成小说了。现在我不敢想象,那时我竟然还写得很快,大本大本的,做一会儿数学题或是背一会儿政治,拿起笔哗哗就是几大页,感觉上还真像那么回事,令我甚至怀疑起现在的创造力是不是在衰退。
高中时阅读量大增,创作量也是大增,竟然完成了几部中篇小说,记得其中有部叫《不解的风情》,还是武侠小说,二、三万字的,当时高中的班主任也捧场看了,还高度评价,后来在情场厮混,被美女拿去看了,到现在已经不见了尸骨,连草稿都找不到了,想来可惜。
我是最不喜欢投稿的,直到现在也是一样。但有趣的是,每次搞什么文学大赛,老师下任务什么的,我投出去的稿件又没有不中的,所以欣喜得了一个省级征文大赛二等奖,捡回来点尊严,不然,别人看待我们这类人就是瞎折腾。
写作是有犯错的时候,虽然远离了文革时代,但在中学里搞这一行有风险,一次我在作文本里大话武侠,被教务处领导看到了,还惊动了校长,令我当时的语文老师很尴尬,挨了批评,听说我也是经历了一次大风险,还好有人求情,不然就被开除了。
大学选了中文,当然是我最好发挥的时候了,这时接触了不少好书,也结识了不少文人,当然,老师、贵人的帮助必不可少。那时我沉迷于明清小说,文字的提炼稍见火候,进入了鲁迅、张爱玲、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创造思维和艺术感觉上升一大步。
说来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促成,给我展现的平台也足够大,结识的人多,渠道宽广,发挥锻炼的机会更多,所以大学里虽然是混出来的,但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少,可能比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学到的还多。
当然,生命不停歇,创作无极限,过程是坎坷的,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是充满了回忆,无论路上的风景是好是坏,最终还是过程,我们能做的只是去完善这个过程。
我曾经是书呆子,但现在不是,创作之余,我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也拓展自己其它方面的技术领域。还是那句老话:生命是美好的,思想是奇妙的,过程是值得回味的。我们不断地去体验和回味吧!
主要作品《清 明》
“新儒林”题材,现实批判类
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上市时间:2009年12月
内容简介:这部文化关怀性质的小说,通过几名大学生在与社会若即若离的融合中所发生的一切作为主线,再现了学生、名人及权威几类人物充满黑色幽默式的人性关系,把学校、社会及一类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及精神面貌进行了剥离并赤裸裸地展现。从而批判了一部分人,教育一部分人,引发人们思考,对当下“迷惘的一代”具有很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新儒林 新都市 新青年 迷茫一代
《蜀山教案》

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
上市时间:2008年1月
《雪狼剑》
武侠新经典

楔 子:杀手无疑是一类最为古老的人群。
以前有,现在仍然存在。
当然,杀手也分很多种,但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无疑是你给他钱,他帮你杀人。
杀一个人并不是很容易。当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时,你甚至可能丢掉你的性命。
但为了生活,很多人都宁愿选择了这种职业。
他们宁愿让别人死,也不愿自己给活活饿死。
因为就算你武功再好,即使打遍天下无敌手,当你肚子饿时,你同样会很难受,会发疯,和平常人一样可能倒在恶臭的阴沟里。
关键词:蜀中人 武侠经典 江湖情仇
《红颜遗梦》
都市畅想曲
内容简介: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多情浪子,此身遭遇桃花劫。他的十二红颜守护神,各赋风情,伴随她们的郎君成就志向名扬宇内。每个女子一台戏,万千佳丽奏响年轻人的风流韵事。

温柔 贤淑 自信
美丽 性感 优雅
神秘 天真 风骚
放荡 男人 多才多艺
《红颜遗梦》,尽显女人风情,开启少女个性小说的先河。
《红颜遗梦》,引领才子佳人小说的巅峰之作。
关键词:蜀中人 都市 才子佳人 红颜
个人言论永远在路上
——写于《清明》出版面世时
今日收到我的书了,近日以来一直伴随着的心慌和眼皮跳的状况终于有所缓解。
却也奇怪,这次的收获并没有令我异常地兴奋,心情意外平静,并没有见到我的第一部书《蜀山教案》时的那种癫狂。这也说明了,在这一方面我有了一定程度的成熟。但不可置疑的是,我的生理反应却是前所未有的,证明了我始终是一个不能安于平静的人。我的生理反应和我的心理状态是协调的,是辨证而统一的,总是会令我显得那么不安宁,告诉我一步一步走得多么踏实,而且踩出了节奏,伴随着一阵阵优美的旋律。
《清明》的出版面世在我意料之中,我确定了它就是我早期的一部长篇力作,它给我带来的,不只是金钱、荣誉和地位,更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成就感,对光明的前途看得更准、更到位,而不是2012的绝望和逃亡。
我曾将生命定义为绝望、逃亡和创造,因为个体生命多显得迷茫,困惑于衣、食、住、行,纠缠于尔虞我诈,灵魂何时得过安宁?生命何时有过清净?人在夹缝中生长。逃亡是一种精神状态,有所依附,有所成就,才是人逃亡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我在不断的逃亡中,用马拉松式的精神诠释着成长的历程,我从不拘泥于现实,被现状所约束,我的生命就是多姿多彩,老师说了:人生最美丽的舞蹈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危机感是常有的。我一向有准备,而且始终坚信一句话:方法总比问题多。领导的意思是让我们负责任、不推卸、做结果,但我用这句话来理解人生,意义更为重大。
人最大的问题是思想的问题,最重的负担是思想的负担,这种问题能够解决,其它任何事都不再是问题。我不是宣扬唯心主义,而是说信念引领成功,行动跟上想法。
我从来不能容忍单调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但生活本身就是单调重复的。我一直在寻找和探索打开这一困境的方法,所以我一直在创新。我在做事上不只是做结果,我做的是惊喜,是给别人惊喜,也是给自己惊喜。而且我发现,能带给自己惊喜的只有创新,不断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老师说创造力是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我理解为创造力是人生命的全部。我将创造力融会贯通于生命的成长历程,而且效果明显,愈是坚定我的信念。拥有创造力,我能保持年青,能永远心情愉快,能幽默机智,能博学多才,能与人友好。用创造力的心态去处事,我能带给家人欢喜和和睦,能使爱情永远像初恋一般,能让友情常青。
逃亡其实是在寻找,创造也是在寻找。人生需要寻找的东西太多,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成就感。我每每忘怀于艰难困苦,因为我陶醉于这份成就感。人在获得自身思维地震的同时,行动上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清明》的出版面世,再次带给我一次非凡的体验。不过我异常的平静和心灵的虚空,让我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逃亡。面对成就,我在逃亡,不可思议。然而我很快明白了,我仍在追求更高的东西,逃亡无止境,追求无止境,创造无止境。所以总结为一句话:在路上。
本世纪初我理解最透彻、应用最广泛的也就是这句话,无论是企业的动态管理,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甚至是对个人生存方式的思考,事件的进展变化,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在路上。

在路上,体现为一种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因为在路上,我们更加谦虚、谨慎、爱好学习;因为在路上,别人永远不能阻挡你的步伐,因为他不可能看到你将走向何方;因为在路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攀越了更高的山峰,抓住了更多的机遇。路上虽然风雨兼程,却是趣味无穷,关键看你怎样去品味和把握。
老师说人要制作梦想板,而且死盯不放,我一直是在这么做。但我的梦想板不是挂在墙上,而是钉在心底
老师也说了,人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这只是一声当头棒喝,目的是让人保持清醒,其实理想就是理想化的。我总是凡事想得尽善尽美,才激发了我对美的追求。任何人对美的追求总是不能抗拒的,好像人就是一只臭虫,逃不掉骨子里的那股虚荣。
在对待生命的态度,我确是永远在做同一件事情:艺术化处理。我同时也推崇一句话,那是一位朋友出书后,写在送给我的那本书上的一句话:生命是诗意的境界!
二0一0年一月二十三日 于昆明
舆 论转载:小婉的博文《校友的书》[1]
新学期伊始,咸宁学院05级中文系张茂彬同学的原创长篇小说《蜀山教案》出版了,有幸能读到这部来自于我们身边人创作的作品, 发现这确实是一部文化关怀性质的小说。
本书以主人公沈清明的实习经历为主线,写的就是他们在实习期间所发生的一切。他们凭借多年的书本经验、局部经验营建起来的价值观和对于人的认识,不断地接受真实世界的洗礼和冲击。书的前一部分是以学校为背景,主要对校园生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的局限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学生情爱价值的扭曲等进行批露。后面扩展到社会主要是文化界,通过对各类文人入木三分地刻画,使社会对学生的欺骗,文人的没落和人性沉沦的危机等昭然若揭。在故事快结束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叙述了一个宴会场面,通过同学们的言谈,从各个方面再现了社会上各类形形色色的人,各种不公正的现象,并探讨了一些思想上的话题,最后又归结到对文学青年命运的探索上,使此书的基调达到高潮。书中批判了一些人,引发一部分人的警醒。阅读这本书,能让人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看清这个文化群体,尤其是青年人。确实不失为一部优秀的青年人的教科书。
初读此书第一印象就是文笔流亲切流畅, 我想这大概与作者博览群书,尤好明清小说有极大的关联。作者用精炼的文字,不急不徐地描绘和叙说着主人公沉清明在实习的两个月中的生活经历,以及出现他身边的一些人,一些事,以及编织在生活场景中那些欢欣苦闷,振奋挣扎的复杂心情。作为一名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的学生,对书中所描绘的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和事还有心路历程都感到熟悉和贴切,很多场景似乎都是我大学生活真实的写照。很佩服作者能用文学的方式刻画了一个有独特个性与价值取向的青年学生的同时,还折射出一个青年群体的生活,甚至还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与反思,在这个日趋浮躁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作为对未来生活有许多美好憧憬,不甘平庸的青年们,往往对这个即将步入的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对人情世故缺乏必要的认识。读完此书你将大致了解到一个真实的社会,而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迎接新的生活的挑战,如何在尝试创造新生活力争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的同时,有勇气坚守自己的良知与内心真正的追求而不随波逐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这就要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甚至道德层面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慎重思考的问题。
总之,这是一部能引发人做一些内心反省的作品,不管你对社会是持迷茫,困惑还是新奇感,只要你还徘徊在社会的大门外,你就有必要看看这本朴实的教科书,让它给你一个更为明晰的答案,让你冷静而从容踏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