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石滩
作者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 十七年(1589)礼部会试第一,殿试成二甲第一名进士(传胪),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共安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0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他的诗文创作无人云亦云之作,多是有感而发、率真自然之作。代表作有《戒坛山一》、《上方山》、《小西天一》等,但他的创作如袁宏道一样存在这内容贫乏的缺点,这也是由他的创作思想导致的。
原文余家江上。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①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② 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③ 山水人物。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藏簏④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⑤及两弟⑥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⑦也。登洲大笑:“若等谩我取乐!”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夫!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注释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有灵岩山,山下玛瑙涧产五色文石,价格不菲。
②净练:洁白之绢,比喻江水。
③小李将军:李昭道,画家。
④簏:小篓子,用于放置笔墨纸砚等。
⑤诸舅:指龚仲敏、龚仲庆等。
⑥两弟:指袁宏道、袁中道。
⑦外大父方伯公: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字容卿,号春所,官至河南布政使(本文称方伯,是沿用旧名)。退休后与诸子孙唱和,指为南平(诗社名)社长。
释文我家住在江边。江中心被水流冲出一个石洲,长度大约有五六里,遍洲都是五彩的石子.有的像玉一样洁白,有的像玛瑙一样红里透黄,晶莹剔透,如同现在珍贵的六合石子千文钱一枚的那种彩色石子,数都数不清。
我多次和朋友乘船登上那个石洲(去游玩),洲的周边是清澈如练的江水,洲上面开满了鲜花,我们依次坐在洲上,仿佛置身于仙岛之中。我曾经捡拾几枚像颗鸟蛋,中间有黑、黄两种颜色;一枚像块圭玉,纯青色,有几道红色斑纹,宛若秋天的晚霞;还有一枚,黑色质地上布满金色的花纹,大概像小李将军李昭道笔下的山水人物画。苏东坡在他的《怪石供》一文中有过记载,(我)觉得这些石子很一般。(我就把它们)放在篓子里好几天,不知道哪个人拿走了,(这)大概是东西容易得到就不重视吧。
有一天,我偕同几位舅舅和两个弟弟到洲上去游玩,忽然有一条小船飞速驶来,一老人家用手指点着,到了洲边才看清是外祖父方伯公。(他)登上石洲后大笑着说:“你们瞒着我跑到这里来快活!”第二天,他送过来《游锦石洲》诗歌一首,用蝇头小楷在诗的后面写道:“我已老朽,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如果能给我修改一下,即使一个字不保留都可以。”
唉!这次回家去,想再次看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已经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