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医药
《江苏中医药》(原名《江苏中医》)于1956年10月创刊,是全国创刊时间最早的中医期刊之一,发行

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及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蜚声海内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中医药》编校质量不断提高,学术地位日益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其以自身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跻身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药核心期刊和科学技术一级期刊行列,成为国内外权威性数据库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对象。
《江苏中医药》设有“专题笔谈”、“特约专稿”、“名医长廊”、“博士论坛”、“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临床报道”、“医案医话”、“针灸推拿”、“中医教学”、“实验研究”、“综述”等栏目。
该刊于1956年10月经中共江苏省委批准而正式创办,是全国创刊时间最早的中医期刊之一。由于“文革”的原因,被迫于1966年8月停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应海内外广大读者的要求,经中共江苏省委同意,于1980年2月正式复刊。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江苏中医药》一步步发展壮大,一天天走向成熟,先后由双月刊改为月刊,由国内发行扩大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由铅排印刷发展为激光胶印。自1992年以来,连续两届被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连续两届被省新闻出版局、省科委和省期刊协会联合评为“江苏省双十佳期刊”,连续两届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其以自身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跻身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药核心期刊和科学技术一级期刊行列,成为国内外权威性数据库和文摘杂志的固定收录对象,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列为全文收录对象。发行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及世界30多个国家(地区),在国内外医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九五”期间,江苏中医编辑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两个效益显著增强,杂志质量全面提高,办刊条件明显改善。在杂志形式上,已由普通16开本改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本,内芯由60g书写纸改用70g双胶纸,并由小胶印改成了大胶印。在管理手段上,从收稿登记、发放回执,到编辑排版、财务管理,已基本实行电脑操作,2000年末已建成编辑部局域网,加快了办公自动化进程。固定资产总值由“八五”末期的11.17万元增至35.09万元,增幅达214%。全面更新了办公家具,办公室均安装了空调,工作人员均配备了电脑,并购置了复印机、传真机、数码摄像机等。2000年底,编辑部共有职工9人,其中卫技人员8人,财会人员1人。技术职称构成为:高级5人,中级2人,初级2人。
“十五”期间,编辑部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强化质量意识,改善办公条件,拓展杂志功能,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界的学术优势,积极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继续沿着“认认真真抓质量,扎扎实实搞建设”的思路,朝着国际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迈进,2001年,杂志刊名改为《江苏中医药》,2002年《江苏中医药》进入“中国期刊方阵”,2003年杂志扩版为64页,2004年杂志面貌焕然一新,并成立了《江苏中医药》理事会。远期目标:把编辑部建设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手段先进、媒体功能多样的全省中医药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