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凯恩
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1842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有年老的奶娘。次年夏天,凯恩正好来到邻近的三山村探亲,遂与普希金再次相晤。凯恩离开三山村返回里加时,诗人写下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相赠。(普希金的《致大海》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
诗作:
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在那绝望的忧愁的苦恼中,
在那喧嚣的虚荣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亲爱的面影。
许多年代过去了。
狂暴的激情驱散了往日的幻想,
我忘记了你温柔的声音,
和你天仙似的面影。
在穷乡僻壤,在流放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岁月就那样静静地消逝过去,
失掉了神性,失掉了灵感,
失掉眼泪,失掉生命,也失掉了爱情。
如今灵魂已开始觉醒:
这时候在我的眼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狂喜地跳跃,
为了它,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神性,有了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品读]
诗的第一段,极写诗人当年遇见凯恩时的美妙情景。“幻影”“精灵”,美得让人目眩神迷,美得几乎如堕梦境。这种美好的记忆一直如不熄的火炬,使诗人即使在“绝望的忧愁”与“虚荣的困扰”中,也能在心底保有生命的亮色。许多年过去了,“在流放的阴暗生活中”,诗人失掉了“灵感”,失掉了“眼泪”乃至“生命”,以为那火炬已然熄灭。这时,“我的眼前又重新出现了你”,凯恩——诗人灵魂深处的火炬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辉。诗人借爱情写苦难,又借苦难写爱情,让优美的诗意透着忧伤,又让忧伤散发着优美的诗意。
[思考]
1.这首诗的首尾互相照应,谈谈它们的作用。
2.这首诗并未描写凯恩的外貌之美,但读来却感到美得无法言表,这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