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鱀豚

白鱀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中的稀珍水生哺乳动物,是现代生存的五种淡水豚类之一。早在中新世和上新世,白鱀豚的祖先曾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繁盛物种。尽管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形态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中新世和上新世繁盛的物种,现在多已成为化石了。因此,我们称白鱀豚为“活化石”。它是研究生物进化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视力退化,但声呐系统却特别发达。研究白鱀豚的生物学在仿生学、军事科学和医学上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文献早在 2000 多年前就记述白鱀豚生活在长江中。此外,有关白鱀豚的分布,国外自本世纪以来亦有报导。目前,估计白鱀豚仅分布于江苏江阴至湖北荆沙段长约 1,400km 的长江中下游干流中。白鱀豚的体型呈纺缍形,狭长的上下颌几乎等长,吻端微向上翘。白鱀豚的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白鱀豚的食物主要是常见的淡水鱼类,所食鱼类的体重约 250 克左右。白鱀豚通常由数头至十余头组成一个群体,一般多为 2-3 头。白鱀豚游动时,总是大个体豚 ( 老年豚或成年豚 ) 在前面开路;中间或是抚幼的一大一小豚,或是已能独立生活的幼豚;中等个体 ( 青年豚 ) 或大个体 ( 壮年豚 ) 尾随最后,从一个水区游到另一个水区。白鱀豚喜欢栖息活动的水区,都是出现在长江边滩、江心洲附近以及主、岔流交汇处等地。从这里的生物环境来看,浅滩边沉积大量肥沃泥土,枯水期逐渐露出水面,其上生长着大量杂草和水生植物,洪水期又被江水淹没,为鱼类饵料生物创造良好环境。这里有机物丰富,浮游生物和周丛生物量较大,有些地方还有较多的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和甲壳动物,鱼类就在这里肥育,随之也吸引了白鱀豚群到此捕鱼及活动。
白鱀豚又是淡水豚类中,也是所有鲸类动物中数量最少的一种。1980年以前,对白鱀豚的种群数量知之甚少。1984年,初步报道白鱀豚的种群数量为400头。1986年提出的长江白鱀豚种群数量约为300头。1986年以后的调查表明,白鱀豚的种群数量仍在迅速减少,1990年约200头,到1995年,它的数量已不足100头了。今天这个物种已处于极为濒危状态,它是中国目前最为濒危的动物,也是世界上几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如不采取措施,要不了多少年白鱀豚将不复存在。根据我们多年的科学考察研究表明,白鱀豚数量的减少,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古老而在衰退的物种,更重要的是与人类在长江中越来越频繁的经济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长江的水利工程建设,渔业的发展,航运的发达,沿江工业建设造成的水体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给白鱀豚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而这些影响还在加剧,造成白鱀豚正面临的灭绝危机。白鱀豚有可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个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豚类动物!
白鱀豚的这种现状,已引起世人瞩目,并得到我国政府和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已将白鱀豚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它的名字也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红皮书》 (IUCN Red Data Book) 、《国际濒危物种公约 ( 附录一 ) 》 (CITES , Appendix I) 以及《美国国家濒危物种法》 (E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