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博物馆
简介宜昌博物馆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61号,该馆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区博物馆,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更名为宜昌博物馆。新馆舍于1993年8月建成并对社会开放。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馆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占地3825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楼是一幢三层仿古建筑;该馆有工作人员65人,设有办公室、考古部、陈列部、群众工作部、保管部、古建民俗研究室、图书资料室、保卫科和人事财务科等机构。[1]
宜昌博物馆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区博物馆,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更名为宜昌博物馆。新馆舍于1993年8月建成并对社会开放。
馆藏文物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馆有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经建档的三峡宜昌地区内出土文物藏品17035件,主要为当阳赵家湖东周楚墓,宜昌市前后坪秦汉墓,宜昌中堡岛、枝江关庙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种类有陶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书画等。馆藏精美文物曾先后到香港、台湾、巴黎及广东省展出。[1]
展览
馆藏“三峡·宜昌出土文物展览”(图1)《三峡·宜昌出土文物展览》共分为“宜昌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物陈列”、“宜昌楚文物陈列”、“三峡·宜昌秦汉文物陈列”三部分。展品中既有约40万年前的秭归玉虚洞旧石器时代遗存和10多万年的“长阳人”文物;又有奇异浪漫、繁缛绮丽的楚文化文物;亦有极富特色的巴文化文物;还有因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而抢救发掘的各类出土文物。[2]
该馆举办过《馆藏书画精品展》、《三峡民间艺术品展》和《文物精品展》等40余个陈列展览。基本陈列有《三峡·宜昌文物展览》,本展览抓住三峡宜昌文物的特点和自身独特魅力,以时代为序,按用途分类,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物陈列以“长阳人”等旧石器时代文化为引子,大溪等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文化为基本陈列内容,充分体现楚文物在宜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地位,辅之以展示秦汉至明清文物。展厅分为三个,总面积920平方米,总展线184米,共展出各类文物617件,各类图牌、照片约230件,文字近100条。在陈列内容上,有载入教科书和史册的长阳人化石;有长江中游地区时代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的城背溪文化;有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并行发展共相辉映的大溪文化,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该文化中发达的渔猎经济;有陶器底部用于记事的刻划符号。此外,紧紧扣住具有宜昌时代特色的春秋楚文化,如“秦王卑命”铭文甬钟、环钮蹄形附耳铜鼎、簋、缶、盘、等青铜礼器,工艺考究精美绝伦的磨光黑皮暗纹陶罐和漆瑟等尤为鲜明。秦汉文物丰富,门类齐全,如錞于、蒜头壶、鍪、釜等铜器。陈列形式上,展线循序宛转,疏密有致;总体色调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既是一个整体的展览,三个展厅又可分别独立。灯光照明采用日光灯和射灯结合,辅之于自然光,有主有次,使展品及纹饰既清晰又富于立体感,便于观众观赏。
该馆著有《当阳赵家湖楚墓》一书,由文物出版社1992年出版。《辛勤耕耘一一宜昌博物馆二十年纪念文集》一书,由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并协助出版了《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出土文物图集》(科学出版社);《三峡考古之发现》(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江汉地区先秦文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屈原的故乡一一楚文化特展》文物图录;《朝天嘴与中堡岛》(文物出版社)。
珍贵藏品
馆藏“秦王卑命钟”(图2)长阳人化石1956年发现,有10多万年的历史。化石有左侧上颌骨一部分和两枚附于颌上的牙齿。颌骨特征已脱离北京猿人原始特征。
秦王卑命钟东周。甬钟,出土于当阳季家湖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城内,钲部和鼓左侧铭有“秦王卑命”和“竟墉王之定救秦戎”12字。
漆木瑟春秋。该瑟是中国发现的同类器物中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花纹最繁缛、时代最早的一件,堪称国家珍宝。
磨光黑皮陶罐春秋。下层贵族享用的一种带有磨光暗纹的黑陶器,制作精美考究,多饰三角几何纹和“S”纹。[2]
所授荣誉2001年,该馆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全省十佳文博单位”光荣称号,被湖北省文物局省公安厅评为“湖北省文物安全保卫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被湖北省人事厅、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评为湖北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1]
其他信息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号
交通线路:1路、25路公交车
开放时间:8:30~16:30
闭 馆 日:腊月三十及正月初一、初二
邮编:44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