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信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9-28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基本信息作者: 郭生祥著

信用与信仰

出 版 社: 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9-1

版次: 1

页数: 267

印刷时间: 2007-9-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6028233

包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理论

定价:¥39.00

内容简介人类是如何形成组织与分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压力或诱惑?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分工与协同于抑或是人身心的各种复杂感受与欲望?人类在这些外部和内部环境及条件所建立起采的意识、关系、制度和自在之间是如何发现信仰的?

信仰代表什么?代表不死或死、丰富或匮乏、欢喜或忧愁吗?无论用什么样的上帝、佛祖、神来演绎信仰,都避免不了对这些终极问题的穷理与探求。而对这些可预知或不可预知所探求的路径、答案、标准和价值,其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文明的总蓝本。考究不同信仰的形成以及扩张、复制与变异,从中就可以找到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宗教、一个市场、一个社会某些复制与变异的规律。

在这个变化之中,信用发现了信义,信义发现了真理,真理的集合就是总信仰,而信仰反过来也通过正义、信义、真理发现了信用的价格。在这个相互运动的过程中,显然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指引,信义是媒介,三者紧密依存,并且构成了一个三维的、多,层次、多结构的递进博弈模式,进而三者又相互发现了价格和价值的存在。

作者简介郭生祥,现定居澳大利亚悉尼,金融博士。在澳大利亚IPIE BANK研究所从事金融产品规划与设计的精算工作,1997~2003年任主任,现任名誉主任、研究员。

多年来专心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精心设计金融产品,除广泛运用于本职工作之中外,还针对当前中外市场价位差为特殊研究对象建立了著名的3c精算模型。

1988年至今,用数学手段研究信用精算模型,建立了微观信用和宏观信用研究系统,形成了整套信用科学研究体系。

图书目录前言

复制的文明:信用与信仰如何互相发现价值

第一部分信用-信仰模式——文明前进的核心模式

第一章信用研究的比较方法

第二章信用-信仰模式资源

第三章大同小异的信仰,千差万别的信用

第四章千差万别的信用路径

第五章信用-信仰终极模式的“黄金时代”

第六章信用面对生死的共同困惑

第七章信用-信仰的极端模式:太阳崇拜及以人为祭

第八章藉魔法与通灵术信用探求未知的信仰境界

第二部分信用发现信仰,信仰约束信用——中华道德的信用路径

第九章中华信用发现中华信仰

第一节中华信用发现中华信仰的起源

第二节信道德化的历史演义

第三节政治化的信用艺术

第十章信用道德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儒家学派的信用思想

第二节道家学派的信用思想

第三节法家学派的信用思想

第四节墨家的信用思想

第五节杂家的信用思想

第六节史家的信用思想

第七节纵横家的信用思想

第十一章 中华信仰最终以道德的形式确立了自己的道统地位

第一节汉朝确立信用道德治国思想

第二节与道德家不同的思想家对信用的认识

第三节 隋唐宋时期信用道德思想的发展:完善与封闭

第四节 与理学思想家不同的其他思想家的信用思想

第五节 明清时期相对于西方近现代是中华信用较为停止没落的时期.

第六节汉族之外的中华信用思想

第七节中华信仰的特点

第三部分共同的信仰,不同的信用路径——世界各国宗教信用如何寻找各自的信仰

第十二章 印度教:通过寻求信用的解脱来寻找信仰

第十三章佛教:自求觉悟的信用寻找信仰的道路

第十四章道家启蒙时代的科学和儒家的道德中庸:信用寻找信仰的道路

第十五章神道教:日本不无神秘的信用寻求信仰的方式

第十六章犹太教:信用怎样发现自己的信仰

第十七章基督教:信用-信仰模式孕育着信用世界“一体化”的终极目标

第四部分人类-直在寻找信用-信仰的共同模式

第十八章企图改革为人类共同宗教的基督教

第十九章信用-科学模式与信用-宗教模式的比较

第二十章信用-信仰模式是信用复制与创新文明的基础[1][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