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庆
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系教授张立庆,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系教授,基础化学教研室主任。
张立庆教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以“爱与期待”为教育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以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为基本教育目标,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充分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高度的责任感。为人师表,敬业乐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育工作第一线。
张立庆教授长期从事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曾担任物理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催化技术、有机合成设计、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水分析化学、普通化学等十门课程的讲授。2003年作为主持人“物理化学”课程被评为首批“浙江省精品课程”,2004年作为主持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
张立庆教授在二十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境界,在教学思想上将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积极探索通过专业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机制,在教学中注重自然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融合,特别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切入,如何点面结合,如何与教学内容合理自然的连接与穿插以及课堂调度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进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建立了一套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具有推广价值的化学系列课程教学新模式。
张立庆教授对教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探索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以培养学生创新与研发能力为切入点,积极引入学科新知识,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实践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科研化,科研项目教学化;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科研和产品开发能力这一问题,以“做什么-怎么做-是什么-为什么”为教学指导线,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教学手段上以网络为载体,将网络、课件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构建了网络型的教学新环境,形成了与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新方法。
张立庆教授在教育教学中颇有建树,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浙江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一项,浙江省“十五”重点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三项;浙江大学工科化学基地教学改革项目一项,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三项;通过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鉴定二项,通过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鉴定一项,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正在主持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作为主持人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浙江省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获浙江科技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五项,并多次获各级教学奖,在学校每次学生评教中都名列前茅。
张立庆教授从事多相催化、精细有机合成与化工智能优化研究工作多年,在有机废气的催化治理、固体超强酸、催化酯化合成等研究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工作,同时对催化化学的研究技术进行了深入探索。近年来,开始进行有关化工优化和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工作,在化工系统优化、算法设计、光谱解析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杭州市科技局项目等四项,通过浙江省科技成果鉴定一项,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二项,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一项。作为主持人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五项,获浙江科技学院科技进步优秀奖一项。目前作为主持人正在承担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浙江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计划项目一项,浙江省分析测试基金项目一项。几年来,张立庆教授在国内外科研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14篇论文被SCI与EI收录[2]。
张立庆教授作为基础化学教研室主任,以身作则,不仅在教学、科研上成绩显著,在工作中还注意与其他教师密切合作,调动大家积极性,使整个教研室形成了人人重教学、重科研的良好氛围,2002年基础化学教研室荣获浙江科技学院“三育人”先进集体。
张立庆教授1996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获浙江科技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1998年作为主持人“物理化学”课程率先被评为优秀课程,1999年荣获“冠亚奖教金”,同年,还荣获由全院学生参加评选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2001年作为主持人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首届“浙江科技学院优秀教学奖”,2003年荣获第一届“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