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诗会
北京法源寺“丁香诗会”起源于明、清踏青时节诗人吟诗唱和活动,至清代极盛。每年春天法源寺内丁香盛开之时,僧人备好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对诗。当时赫赫有名的纪晓岚、洪亮吉、顾亭林、何绍基、龚自珍、林则徐等人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过流连的足迹和诗篇。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千年古刹。初名悯忠寺,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为征辽阵亡将士所建,明代时历经四次重修,改名为“崇福寺”,至清雍正十一年更名为“法源寺”。当时寺内种植的牡丹达百余种,尤以前庭后院的丁香极为繁荣,乃至号称“香雪海”,因此,法源寺又名“香刹”。寺内遍植花木,精湛的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珠联璧合,显示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成为当时诗人文士赏花、游春的好去处。游法源寺的最佳时间是春末夏初,那时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法源寺的明清古建风格,汉唐辽金明清各代塑像、石刻、经书手迹等珍贵文物交相辉映,更有唐松、宋柏、海棠、龙爪槐等名贵花木的烘托,造就了法源寺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从唐太宗悯怀忠烈建悯忠寺的初衷,到“靖康之难”宋钦宗、徽宗皇帝被金兵所俘囚禁在法源寺;从明末忠臣袁崇焕的头颅被秘送法源寺,到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法源寺的名字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沉浮联系在一起。台湾作家李敖的小说《法源寺》更使法源寺扬名海内外。
1924年4月26日,著名诗人徐志摩陪同印度伟大的诗人泰戈尔到法源寺赏丁香,瞻古刹,成为中国文学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泰戈尔到北平后,在真光剧场进行了演讲,其中有一段精彩的预言,“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你们的快乐。”随后,泰戈尔在徐志摩、林徽音、梁思成等陪同下游览法源寺,参加北京佛化青年会为他举办的赏花会。此后,由于社会动荡原因,寺庙的大型文化活动都已停止。解放后,寺庙一直处于恢复时期,没有举办过大型诗会。
2002年,为继承和弘扬宣南文化内涵,增强宣南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创造文化品牌,由著名作家、学者李金龙先生提出恢复举办“丁香诗会”的创意策划,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当年4月10日,法源寺丁香盛开,首届“丁香诗会”隆重举行,京城艺术名家、诗人、作家等集聚法源寺,吟诵诗篇,赞颂时代的主旋律。法源寺丁香诗会得以恢复,成为轰动京城的一件盛事。之后,每年4月10日准时在法源寺举办丁香诗会,成为北京群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
目前,法源寺丁香诗会已成为每年春天北京市民踏青赏花,开展诗歌吟诵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八届,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也愈来愈大。阳光明媚、花香袭人时节,法源寺内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诗人、书画家与广大市民在一片丁香花海中吟诗作画,弹琴奏乐,弘扬民族精神,吟咏太平盛世,整个寺院,洋溢着和谐美好的气氛,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