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
孝泉简介孝泉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著名的孝子之乡。它位于肥沃的成都平原西部,属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管辖,与绵竹、什邡、广汉接壤,交通方便,商业发达。全镇设20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面积52.5平方公里,居住有汉、回等民族,总人口4.2万。城镇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是四川省首批百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
孝泉历史与文化

孝泉镇历史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孝泉在西汉时,为广汉郡“汛乡”。《四川郡县志》载:阳泉县“蜀汉分绵竹县立,今德阳县西。”《德阳县志》称:“阳泉故城”即今孝泉镇。隋开皇18年,改阳泉县为孝水县;大业2年,改孝水县为绵竹县,治所迁至今绵竹市治地。至此以后,不再在孝泉设县,孝泉改为姜诗镇,后又改名为孝泉至今。从西汉汉高祖6年设汛乡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今天,这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镇,闪耀着熠熠时代光辉。
据历史记载,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一对养亲敬老、孝行纯良的夫妇——姜诗、庞三春。姜诗带着母亲妻儿在外为官,而姜母每天想吃家乡鲤鱼、喝家乡的亭江水,于是孝顺的姜诗便辞掉官职带着母亲妻儿回到家乡,靠教私塾为生,终日为生计奔忙。婆婆爱喝江水和吃鲤鱼,媳妇三春就每日挑江水,想方设法买鲤鱼,任劳任怨。但婆婆却受人挑拨,认为媳妇表面孝顺内心奸诈,就想尽办法折磨她,作了两个尖底水桶,每天让她到七里之外的亭江去挑水,不让她歇一歇,并托词说后面那桶水不洁净不能喝,这样三春每天需往返几十里,十分辛苦,却没有一丝怨言。三春的贤德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下凡赠送神鞭,叫把它放到水缸里,水没有了往上一提水就满了,味道和亭江水一样。婆婆仍然听信谄言,无端诬陷说那水是野男人帮助挑的,就用石头把水缸砸烂,把神鞭扯成五截。五截神鞭立即变成了五股泉水,并跃出鲤鱼来,这就是“涌泉跃鲤”的传说。
婆婆继续执迷不悟,以死相逼,让儿子休掉媳妇,孝子姜诗不忍心惹母亲生气只得服从,三春被逼含冤离去。在邻家姑姑的劝说下,三春打消了以死换取清白的念头,暂时寄居在村子附近的白衣庵中,昼夜纺纱织布,卖了钱托邻家姑姑偷偷地接济姜母。姜诗与三春只有七岁的儿子姜安安日夜思念母亲,担心母亲在外受冻挨饿,就偷偷地把自己每天带到学馆去的米抓出一把藏在土地庙中,积攒起来带去探望母亲,让母亲吃顿饱饭,这就是传颂千多年的“安安送米”故事。
最终,婆婆在邻家姑姑的帮助下终于知道了真相,幡然悔悟,亲自接三春回家,阖家团聚,他们也感念邻家姑姑的恩德把她接到家中奉养,姜诗更因大孝声名远播,受到郡守的举荐,得到了汉明帝的重用,任为江阳令。姜诗依靠自己孝道贤德的品行,化解了当地多年来汉人与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后来,汉顺帝也被姜氏“一门三孝”、“安安送米”的事迹所感动,在永建五年(公元130年)颁布圣旨,为他们建祠立坊,来表彰他们的孝德孝行。
姜诗一家高尚淳厚的品行、对父母发自内心的至爱和他们一家三人不平凡的真实感人事迹,不但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延续至今,同时还被载入史册。在《后汉书·烈女传·姜诗妻传》和后来的《华阳国志·蜀志》中都有关于他们的记载:“士游(姜诗)孝淳,感物悟神”,“庞行(庞三春)养姑,妇师之先”。东汉时,官修的《东观汉记》中也有姜诗事迹记载。姜诗夫妻事迹深入人心、打动世情,便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太白赠鞭”、“涌泉跃鲤”等美丽的传说,这些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图》中。安安在父母孝行的言传身教下,小小年纪便懂得孝道,这让世人深受感动,“安安送米”便成为孝敬父母的代名词。现在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晓“安安送米”的故事,尤其在东南亚享有盛誉,有的国家将它编入课本作为训蒙孩童的教材,有的国还通过电视媒体予以介绍,1995年新加坡和1996年澳洲的电视台,对此进行了特别的宣传,报道时间长达一个月。
姜诗夫妻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孝顺父母的敬爱行动,不但在当时弥合了一个破碎的家庭,使之重归团圆,还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化解了当时的地方民族矛盾,而且截入史册,进入中华民族延续千多年的血脉,这充分表明了孝道的巨大价值和中华民族对孝道传统的肯定、赞扬、追求与向往。正如一幅楹联所说:
敬老数姜庞三孝一门千秋载誉
涌泉出舍地齐跃双鲤万代流芳
孝泉民族及饮食文化孝泉古镇有条街叫“半边街”,街道狭长,宽约3米,长约200米。街道两边分别住着汉族和回族人民,

故曰“半边街”。两个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回族人民信奉伊斯兰教,忌猪肉,以牛肉为主食。回民原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一带,因战乱马姓、保姓、李姓等回民来到天府之国四川。几百年过去了,渐渐地融入了四川的生活。
民国时期,马姓回民为在夏天保存大量的牛肉,将卤好的牛肉切成条放入清油里炸制,经过特殊炮制遂发明了现在的“果汁牛肉”。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马昌恒”、“马昌玉”为主打品牌的果汁牛肉。果汁牛肉香脆酥口,入口化渣,深受回汉人民的喜爱。
果汁牛肉制作精细:一是购回肉牛,雇工放牧,投喂精料,待肉肥膘满,由"阿訇"(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下刀宰杀,取其精肉,剔去筋杂,切成拳头大块状,下缸盐渍,待盐透心,起缸滤去盐水,入锅"武火"沸煮去尽肉中血水,起锅凉冷,再剔筋杂。二是入卤进味,初用"武火"沸煮,再用"文火"酣,肉粑味入,沸卤出锅,待自然冷却后,再次剔除筋杂,将纯净肌肉横着肉纹切成长约一寸左右的小条块,形似粗筷头状,即为坯料。三是取纯净菜油烧至一定温度,投坯料入锅油炸,严格掌握火候,既要保持牛肉的特鲜味,又要酥脆而不顶牙,入口咀嚼以化渣为度。四是起锅滤尽余油,拌以数十种名贵中药加工面成的香料和花椒粉、辣椒油、熟芝麻及少许饴糖等配料而成。
1950年原德阳县赴朝慰问团代表,曾把"果汁牛肉"带到朝鲜,作为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珍贵礼品。其后又先后参加省、市食品展览、评比,均受好评。
近年来,孝泉"果汁牛肉"在质量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包装上也有了改进,被列入《中国土特名产词典》和载入杜福祥著《中国名食指南》一书。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深受广大顾客喜爱。为适应省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口味,现在又开始生产"文味"和"北味"等新产品,以满足各方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