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02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浙东四明山、婉蜒起伏、峰恋叠翠,景色秀美。1942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片土地上,成立了中共浙东区党委并领导抗日军民创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日寇的铁蹄就踏上了浙江大地。1937年冬,浙西杭嘉湖地区沦陷。1941年4月,日军发动宁绍战役,占领了杭甬线两侧、杭州湾以南的整个地区。1942年5月至8月的浙赣战役,使金萧地区沦陷。至此,整个浙东成为敌后。

对发展地处东南沿海前哨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1941年2月,党中央致电刘少奇、陈毅、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提出了开辟浙东战略基地的决策。为了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将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暂归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同时又派谭启龙到上海组织闽、浙、皖。赣四省联络站,负责打通这四省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中共苏南区党委随即要求浦东工委领导的“第三战区淤沪游击队第五支队”和在伪十三师二十五旅五十团中由我党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共约900余人,分7批南渡杭州湾到达浙东三北(今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三地姚江以北地区),这些部队是后来新四军浙东抗日游击队建制的基础。部队南渡后,立即与当地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开展了灵活多变的抗日游击战,狠狠地打击了日寇,极大地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斗志。

1942年2月,浙江省委机关在温州被国民党顽固派破坏,省委书记刘英被捕牺牲。5月,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形势的发展,确定了进一步发展浙东抗日敌后根据地的方针。6月,谭启龙等同志到达浙东,成立了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领导浙东部队的党组织和地方党组织。接着,由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派的何克希、张文碧等一大批干部也先后到达浙东。为了使浙东抗日根据地开辟工作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共中央华中局于1942年决定成立浙江区党委。7月28日,浙东区党委在慈北在家扬正式宣布成立,由谭启龙、何克希、顾德欢、杨思一等四人组成,谭启龙为书记。同年12月2日,经党中央批准,浙东区党委改组,以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的围剿。同年12月,日寇也趁机向我浙东抗日根据地进攻。浙东广大军民在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的斗争,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进一步巩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使浙东抗日根据地成为浙东坚不可催的抗日堡垒。

1945年8月,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中共浙东区党委领导的抗日军民开始对浙东日伪军发起了大反攻,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除几个主要城市外,基本上消灭了在浙东的日伪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顽军在鄞西、浦江等地对我军发动了进攻,浙东内战危机重重。为了实现国内和平,粉碎国民党内战阴谋,党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广东、浙江、苏南等8个地方的解放区。同年9月30日,浙东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1500余人,分6批先后北撤,于11月中旬到达苏北,编入新四军,投入了新的战斗。

从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浙东区党委领导敌后抗日军民同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浙东抗日部队参加大小战斗643次,克复县城2座。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俘日伪军9000余人,解放人口400万。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范围也扩大到北起黄浦江两岸,南至东阳至宁波公路,西跨浙赣线、金萧线两侧,东濒东海和海上岛屿的广大地区,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为了更好地教育人民,特别是让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人民政府在余姚梁弄镇正蒙小学旧址内建立了四明山革命纪念馆,1979年迁至梁弄横坎头村原 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内,并更名为中共浙东区委旧址纪念馆。纪念馆有正楼7间,共展出革命文物500多件,纪念馆附近有浙东银行旧址、新四军浙东纵队教导大队旧址、浙东报社旧址等。[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