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北伐”
1928年1月8日,国民政府明令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重新上台后,拉拢汪精卫,排斥桂系势力。2月2日至7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改组了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机构,谭延闓(1880―1930,湖南茶陵人)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兼任军事委员会主席。会议认为“加倍努力以促进北伐之完成,实为今日不可稍缓之工作”,并通过《集中革命势力限期完成北伐案》。会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桂(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李济琛)4大派系,由于对奉系军阀作战的需要达成暂时的妥协。它们的军队先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集团军,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分别担任这4个集团军的总司令,共约100万兵力。北伐的作战部署是:以何应钦为北伐军总参谋长,留守南京;第一集团军沿津浦线北进;第二集团军沿京汉线北进;第三集团军由京绥、正太线东攻。各路会师北京。4月5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4月9日,下达总攻击令,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分别沿津浦、京汉、正太铁路向奉军发起进攻。当时,奉系军阀的安国军亦号称百万,共有7个方面军团,分别以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杨宇霆、张作相、吴俊升、褚玉璞为军团总司令。其作战部署是:对京汉路、津浦路取攻势防御,对正太路、鲁西、大名一带取攻势,参加作战的兵力达60万人。4月27日,第一集团军攻克山东泰安,大破张宗昌、孙传芳联军主力,直鲁军向黄河北岸溃退。5月1日,北伐军第一集团军占领济南。日本为阻止北伐军北进,于5月3日出兵济南干涉,制造了“济南惨案”。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妥协的方针。北伐部队撤出济南,绕道北进。5月下旬,李宗仁率第四集团军沿京汉线北上。5月28日,各集团军开始全线进攻,相继攻占邯郸、石家庄、保定、德州、大同、张家口等地,直逼北京、天津地区。5月30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命令部队撤离京津地区,向滦河方向退却。他本人决定出关。国民政府委派南桂馨、孔繁蔚为代表到北京与奉系代表张学良、杨宇霆谈判和平接收京津事项。议定国民政府给奉军撤退以方便条件,奉军未完成撤退以前,国民党政府军队不予追击。6月2日,张作霖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凌晨,张作霖乘专列离北京返奉天(沈阳)。6月4日晨,当专列行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预谋炸死。同日,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阎即呈请委任张荫梧为北京警备司令、傅作义为天津警备司令。6月8日,第三集团军商震部开进北京城。6月12日,傅作义接收天津。6月15日,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宣称“统一告成”,要求与各国遵正当手续另订新约。6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旧京兆区各县并入该省;北京易名北平;北平、天津为特别市。6月27日,张学良返回奉天。7月1日,张通电停止战争,并开始与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商洽合作事宜。7月6日,蒋介石及参加北伐的主要将领在北平香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举行北伐完成的祭告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