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光
李存光教授,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人,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后留院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先后兼任教研部、科研处、院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负责人。1993年任日本爱知大学客座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任韩国启1更科年至1995年任韩国启明大学中国学系客座教授。兼任黎明大学巴金研究所顾问,宁夏大学回族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系
主任。自青年时代起,李存光教授就以极大的兴趣和锲而不舍地努力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80年代以后,在巴金研究和中国现代回族文学研究方面用力更勤。1981年以后主持国家“六五”重点规划项目“巴金研究资料”、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巴金评传”、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中国现代回族文学研究”等。
李存光教授著有《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巴金评传》、《巴金著译年表》、《巴金传》、《名家简传书系·巴金》、《我心中的巴金》、(<家)导读》等;编有(巴金研究资料》三卷、《巴金谈人生》、《马宗融专集》、《巴金的世界》、《世纪良知:巴金》、《克鲁泡特金在中国》等,还协助编辑《巴金全集》第十八、十九卷(集外编)。巴金研究和中国现代回族文学研究,是李存光教授长期关注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两个方面均贯穿现代、当代两个时期。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文品人品深受世人景仰。巴金的思想和文学道路在中国现当代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李存光教授从事巴金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首先,重视掌握第一手材料。下大功夫收集材料,并力求全面、真实、科学地运用材料。他对巴金资料的发掘、整理和披露,为国内外同行称道并被广泛引用。《巴金研究资料》以用力扎实、规模宏大、质量精湛赢得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认为是“系统整理、汇集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资料的一项重要成果”,“为巴金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石”。它“严谨、填密、尊重史实和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特征,为以后的研究者树立了榜样”。经巴金审订后收人《巴金全集》的《巴金著译系年目录》,是迄今最确切的年表,体现了巴金资料的最新成果。其次,在研究中力图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严谨、踏实、科学的态度治学;不作浮泛之言,不发无据之论,不趋时媚俗,不急功近利。《论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作为最早全面论述巴金文学道路的专著之一,对推动巴金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巴金传》在掌握和了解巴金全部材料的基础上,将巴金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力求忠实地、客观地叙说真实存在的巴金,揭示出他的学术功底与艺术修养。论者认为:“在深厚而坚实的研究基础上完成的这部时代良知的雕像,”“风骨神韵,焕然其光,引人驻足凝望,情动于衷,思绪绵长。”李存光教授论巴金早期新诗的论文,系统阐释了研究界较少注意的一个侧面;评析<随想录》的论文,在大量同类论文中被认为是公允求实之论;评述1920年代到1990年代巴金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几篇论文,因及时梳理研究的状貌和存在的问题而受到研究者重视,并为众多论者引用。回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全面系统地研究回族文学与新文学的关系和在新文学运动中的作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李存光教授认为,研究中国现代回族文学,不仅对历史遗产的整理、汇集和保存具有相当的价值,对丰富和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民族文艺,巩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也深具现实意义。为改变对现代回族文学若明若暗的状况,他自70年代末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致力于以下方面:其一,从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入手,建立比较完备的现代中国回族文学资料体系。已出版的《马宗融专集》即是其中之一。其二,宏观的总体研究与微观的具体分析相结合,在把握时代和新文学发展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描绘回族文学的状貌,研讨其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及其对多民族文学的贡献与意义。为此,发表了《回族文学当议》等文。其三,立足于中华民族独立是多民族的有机构成,新文学是多民族文学的融汇这一基本事实,研讨回汉两民族在文学、文化方面的沟通、交流、互补,以丰富和深化现代文学史、民族文化史和文化交流史研究。多年来,李存光教授先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其他院校的研究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解放区文学研究》、《现代长篇小说研究》、《巴金研究》等多门课程,先后参与指导和指导过数十名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大学进修教师。他既关爱学生,倾全力悉心扶持后辈,又严格要求学生,殷殷期望青胜于蓝,是青年学子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