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餐具
可降解餐具是指在自然环境下,容易与周围环境融合,发生化学作用能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餐具,从而
达到不污染环境的效果。
可降解餐具使用材料分两种:一种是天然材料制成的,如纸制品、秸秆、淀粉等,可被可降解,也称之为环保产品;另一种是以塑料为主要成分,加入淀粉、光敏剂等物质制成的。
可降解塑料餐具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光敏剂和增塑剂。光敏剂的添加是为了使塑料在光照的作用下防止塑料分子键断裂,发生光氧化反应。塑料一旦发生氧化反应,就会导致破裂。
光敏剂的种类达上百种,有些光敏剂是对人体有害的,里面含有二苯甲酮等有害的物质。这种含有光敏剂的塑料,用在普通包装中还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在食品包装上,遇到油脂、高温就会溶解到食物中。所以,光敏剂在餐具中使用一直很慎重。
另一方面,在塑料餐盒加工过程当中,由于淀粉本身没有塑性,塑料餐盒的制作需要加入增塑剂。而增塑剂里面含有重金属,也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可降解塑料餐具中不稳定的物质主要是淀粉和增塑剂。因为淀粉不耐高温,温度高了会分解、变质,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如变黄、变脆、气味会发臭。塑料餐具的材料里面有些添加剂,高温加热后会往表面迁移,和食品接触,导致食物不安全。
可降解餐具不等于环保产品:
新国家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从以前的“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改为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认可了非降解产品的合法地位。
“国家对不降解的产品也认可了”,一些企业过于追求餐具的可降解性,导致产品反而达不到卫生要求。可降解的餐具往往使用光敏剂,稳定性差的餐具就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酮类。此外,降解餐具的使用性能也差,容易吸水渗油,使用不方便。
绿色环保包装应该符合三点,一是易回收,二是易处置,三是易消纳,就是容易被自然环境融合,但即使是可降解餐具,也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很多降解产品宣称降解时间为三个月到六个月,但其实这是在实验室标准环境下确定的,在自然环境下,降解受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你把饭盒放到没有水的地方,那么也很难降解”,在自然条件下,降解产品至少需要一年时间降解。
人们对“可降解”餐具的认识存在以下误区:
1.害怕可降解餐具会使食物有毒,危害人身安全。有这一想法的人最多,占40%。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人们对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认识不全面,只是朦朦胧胧地知道“可降解”即是可以分解降化,由此产生一些毫无根据的不正确想法。例如:有些人会想到若使用“可降解”餐具,那么当一些较热的食物或其他东西放了进去,那“可降解”餐具可能会“降解”为一些物质出来以致影响食物。吃了这些食物可能会中毒。由于这样,干脆避之则吉,以免遭毒手。诸如此类不符合事实的推理使人们对“可降解”餐具形成了恐惧,影响了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推广使用。
2.害怕可降解餐具不卫生,影响健康。约有35%的人因害怕不够卫生而不用可降解餐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可降解餐具能够回收再造的缘故,所以人们害怕病人使用“可降解”餐具后,又再将其回收再造,那么病菌不就可以通过这些再造餐具带到健康人身上吗?因此大家会觉得不用为佳。
3.担心可降解餐具不结实而给自己带来不便。有15%的人觉得可降解餐具不结实。原因是可降解餐具的原料是纸或植物纤维等环保材料制成。由于人们始终抱着纸不够塑料结实的观念,于是这些人便宁可用塑料餐具也不用可降解餐具。原因之二:某些不法商人为图暴利,不惜铤而走险。虽然我国投资生产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工厂多达几百家,但一些不法之徒为赚取更多的利润,不惜损害人们健康,破坏自然环境,违反国法。他们利用人们对可降解餐具认识不足这一弱点,暗地里使用塑料等不可降解餐具去冒充可降解餐具。据调查,以不可降解餐具冒充可降解餐具的大多数是街上的食肆。原因之三:政府部门对推广使用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的宣传力度不够。这些年来,虽然国家对“白色污染”颇为重视,并下决心消除它,但政府却未能及时地、积极地开展有关宣传工作。就以本区(番禺区)为例。近年来在各电视广告、报道中大力围绕大气、水体污染等作宣传,却忽略了“为什么要使用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等问题的宣传,导致人们对可降解餐具产生诸多误解,减缓了消除白色污染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