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毛毡苔
简介环状毛毡苔(学名:Drosera zonaria),亦称作油彩毛毡苔,是一种多年生草本的球根型茅膏菜属食肉植物。
科学分类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无层级: 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eudicots
无层级: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 core eudicots
目: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科: 茅膏菜科 Droseraceae
属: 茅膏菜属 Drosera
亚属: 扁球毛毡苔亚属 Ergaleium
组: 红根毛毡苔节 Erythrorhiza
种: 环状毛毡苔 D. zonaria
栖息地与习性
分布地
本种为西澳大利亚西南部特有种,分布范围从西澳伯斯东南部到埃斯佩兰斯附近。会长出直径约5至7公分的紧凑莲座,带有20至30片的绿色渐进至红色的叶片,以类似同心圆的型态排列。典型的叶片约1公分宽,而且通常被描述为“肾形”并带有绯红色的叶缘。生长在开阔林地或是近海岸欧石楠荒原的深厚硅砂上,并且仅在灌木丛野火之后才会开花,原因推测是乙烯的释放。本种可绽放出白色、芬芳馥郁的花朵,与红根毛毡苔一类的品种十分类似,会钻出约4至5公分高的花茎。正如同其他球根毛毡苔品种一样,本种的地上部于干热的夏季枯萎,并将肉质的块茎埋入地底下约10至30公分。
植物学史
块茎在休眠结束后开始钻出芽体。
本种的花朵很少见,以致于至今为止很少有植物学家目击到开花情形。首次有开花的目击纪录是在1954年,在106年以前,本种的正式描述是由朱雷-埃米尔·普朗雄于1848年《自然科学纪事》该书内发表。詹姆斯·德拉蒙德于新天鹅河殖民地附近首次采得本种。德拉蒙德所收集到的那些标本当中有两株莲座型的毛毡苔“不孕”;稍后,这位采集者想要试着为这些标本查明究竟是哪些种类。乔治·边沁于1864年怀疑本种的分类地位,并提出德拉蒙德的标本有可能实际上是莲座毛毡苔。1930年代,路德维格·丹尼尔与查理·奥斯丁·加德纳两人在讨论茅膏菜属时遗漏了本种的名称。于英国皇家植物园(裘园),模式标本甚至载于“红根毛毡苔”这项命名之下。最后,本种由M. C. 罗素于1952年在吉尔福德附近重新发现,也于1954年5月首次观察到开花中的本种。瑞卡·艾瑞克森在撰写她的1968年《澳洲的掠食植物》该书时,没有寻获本种开花中的标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