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毓兰
魏毓兰(1876—1949)字馨若,一字馨钥,号琴猗,又号木叶山人。近代东北著名报人、方志家、诗人,黄县上庄乡人(今龙口市诸由观镇),清末廪生。约在20世纪初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陈独秀和鲁迅此时都在该校读书)。他东渡日本后,孙中山在正日本活动,他曾与孙中山“交谈甚欢”。目击彼邦新政,问及孙中山革命宗旨,魏毓兰萌生了革命思想。孙中山也有意让他参加革命,但是当时中国同盟会尚未成立,孙中山领导着兴中会,魏毓兰考虑其内多系哥老会等江湖人士,青年学生不多,故“仅表示愿效驰驱”,不愿入会。对此孙中山先生引为憾事,“但仍以同志视之”。
1902年清政府与沙俄订约,规定侵占东北的俄军分三期撤走。次年沙俄违约不撤,反而提出七项无理要求,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1903年4月29日,留日学生大会在日本东京锦辉馆举行机会,抗议俄国行径。留学生们在会议上纷纷发表演讲,要求组织拒俄义勇队北伐,誓与沙俄决战沙场,运动中魏毓兰回国。由于清政府的阻挠、压制,“拒俄运动”无法进一步发展、壮大,他只好进入山东省立师范学校继续读书。翌年,他以最优等成绩毕业,回黄县从事教育,任黄县官学坐办,兼国学讲席。后又创办私立黄滨公学,自任校长。
1909年,抗俄烈士蒋大同(1883—1910)获释,为与日、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宣传针锋相对,在长春创办《长春日报》,电请魏毓兰主持笔政,从此投身报业。他先后出任《长春时报》、《长春公报》、《国民新报》等报社总编辑,宣传民主革命,在报界和读者中声名日隆,被誉为“东省言论界先进巨子”。1912年他来到齐齐哈尔(当时是黑龙江省会)办报、定居,直到1949年病逝。
魏毓兰还是方志家和诗人,在黑龙江乃至东北的诗坛、志坛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黑龙江通志》编写中,他亲自负责职官志和武备志的一部分,并最终与黑龙江通志局的人一起齐心协力完成了的编纂工作。在《通志》中他署名“徐乡魏毓兰馨若氏编辑”,徐乡就是黄县,其心怀桑梓可见一斑。他出版的方志笔记《龙城旧闻》多次重版,至今广为引用。他著有《黄川集》等三部诗集,《黑水诗存》出版后在黑龙江流传较广、影响较大。魏毓兰著有《龙塞丛编》(又名《木叶山房丛书》)二十余种,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可惜今多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