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

顿 #dú【释义】[冒顿](Mòdú)汉代匈奴族一个单于(chányú)的名字。
顿 <动>
(形声。从页,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杜甫《兵车行》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倒下,跌倒
顿仆坐上。――《汉书·陈遵传》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
困顿,疲弊。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顿 dùn
①稍停:停~。
②忽然;立刻:~悟。
③用头或手叩地:~首。
④处理;安置:安~。
⑤量词。用于吃饭、劝说等行为的次数:三~饭。
⑥书法上指用力使笔着(zhuó)纸而暂不移动。
⑦姓。
【顿挫】停顿转折。多形容声音和谐悦耳,节奏感强。
【顿号】标点符号的一种,即'、',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顿开茅塞】见【茅塞顿开】。
【顿然】忽然;一下子。
【顿首】叩头;磕头。旧时多用于书信的起头或末尾。
【顿音】缩短音符时值,使音与音不相连贯的一种奏(唱)法。听起来富于弹跳性。又称断音。
顿dú 1.见"冒顿"。
姓氏顿姓起源
1、风俗通义:顿,姬姓国,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湖北等省有姓此姓的。
2、据《中国姓氏文化大全》窦学田著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年10月版
顿: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甘肃之酒泉,黑龙江之嫩江县,河南之卢氏,湖北之武昌,湖南之芷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郑樵注云:“子爵,顿子牂之国也。今陈州男顿,即其地。定十四年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魏志--华佗传》有督邮顿子献;汉有顿肃,为邵阳长。望出魏郡。宋世登科有顿起、顿韪,皆蔡州人。”
又,明代有顿钦,洪武举人;又有顿锐,正德进士。
3、顿姓源出姬姓,祖根在河南项城,始祖是姬弱。西周时期,姬姓周族有人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北),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后顿国为陈国所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称为南顿。春秋时亡于楚,子孙以国为姓,姓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