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湘
1945年,毕业于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农业系
1945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农业科科员
1946年,晋察冀边区张家口汽车修理厂,人事管理股长;冀察热辽边区围场禁烟稽查局,稽查队长
1946--1948年, 哈尔滨纺织厂,佳木斯东北第二纺织厂,书记、厂长
1948年--1952年,留苏,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勘探系,矿产地质勘探专业
1953年--1963年,北京地质学院普查勘探系和稀有放射性矿产地质及勘探系,教研室主任、系总支书记、系主任;1961年获得副教授职称
1963年--1971年,地质部一零五队,稀有放射性普查勘探,第一副队长、总工程师
1971年--1983年,北京地质局,1980年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先后担任总工程师,党组书记,局长
1983年--1994年,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华北地热中心主任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离休,担任北京市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矿业联合会顾问、北京市西藏宁夏专家顾问、中国能源研究会顾问、中俄友协理事、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
1952年底,他从苏联留学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工作,干了11年,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教授,从教研室主任到系主任,担负勘探地质学、稀有元素矿床及勘探学等专业新课的讲授,自编了从教材到实验课的全部教材。60年代初期,中、苏科学院合作研究的"白云鄂博"科研项目是全国的重点项目之一,上级决定成立地质部一O五队,5年内完成任务,他任总工程师兼副队长。经过3年艰苦奋战,一0五队进行了稀土、银、铝等的简项分析和27种稀土元素矿物、15种锯矿物及几种放射性矿物的分析鉴定,查明了稀土、锯在矿厂中的含量及其所占储量比例,攻克了稀土、银选矿等技术难关。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对一O五队的生产、科研及工作方法报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项工程于1980年被地质部评为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奖。他带队先后在内蒙的阴山东西榴皱、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冷湖北山、祁连山、贵州等人烟稀少的高原上从事稀有金属找矿勘探工作。
从70年代起,他一直没有脱离地质、地热的业务工作,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地热科技攻关计划的执行,带领专业团赴美国、意大利、日本、新西兰、匈牙利等国地热专题访问和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持全国地热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活动。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在华北地热中心主任的岗位上考察了华北地热带;进而在全国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的岗位上,对我国处于高温地热带之藏南、川西、滇西之喜马拉雅地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为此,他曾十赴滇西“热海”,对温度高达摄氏98度、举世闻名的“大滚锅”,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为全面掌握西藏地区高温地热带的分布和走势,他七次进藏,还和同事们探明西藏羊八井一眼高温地热井温泉温度高达320度,令世人为之震惊,并积累了可贵的科学数据。
在几十年的地质、地矿、地热勘探工作中,他撰写了《中国地热发电现状与展望》、《关于羊八井地热田深部热储的剖析》等50余篇论文和报告,在50年代编写了《找矿勘探地质学》、《稀有元素矿床地质学》等多部教科书。1994年7月离休后,仍兼任华北地热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矿协矿泉水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科委高科技开发顾问,国家建材局高级顾问、云南和西藏地热开发顾问等科技工作职务。在新西兰的一次地热专家会议上,新西兰的地热专家称他为"中国地热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