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星织女星
牛郎星织女星[王朝网络]简介中:牛郎星/(牵牛星) 2、牵牛星 3、第一台微型电脑---牛郎星
英:Altair
日:アルタイル
牛郎星 就是alpha 天鹰座(Aquilae) 的信息
概要
目视星等: 0.76
光谱类型: A7IV-V
距离: 16.8 +/- 0.1 光年
光度: 10.6 +/- 0.1 x 太阳光度
位置信息 -- 10 十二月 2005 18:23:28
JD: 2453714.93296
视赤经: 19h 51m 03.03s
视赤纬: +8°52' 59.0"
星座: 天鹰座
高度: +36°44' 56"
方位角: 250°26' 1"
时角: 3h 19m 25s
升: 8h 34m 53s
中天: 15h 4m 36s
落: 21h 34m 19s
名称和星表编号
学名: Altair
拜尔字母: a 天鹰座(Aquilae)
Flamsteed 编号: 53 天鹰座(Aquilae)
Tycho 星表编号: TYC 1058-3399-1
Hipparcos 编号: HIP 97649
Henry Draper 编号: HD 187642
DM 编号: BD +8 4236
PPM 编号: PPM 168779
SAO 编号: SAO 125122
亮星编号: HR 7557
WDS 名称: STF 10
河鼓二即天鹰座α星,俗称“牛郎星”。在夏秋的夜晚它是天空中非常著名的亮星,呈银白色。距地球16.7光年,它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1.6倍,表面温度在7000℃左右,呈银白色,自转一周为7小时。它呈扁圆形,其赤道半径为极半径的1。5倍,发光本领比太阳大8倍,目视星等为0.77等。它与“织女星”隔银河相对。古代传说牛郎织女七月七日鹊桥相会。实际上牛郎织女相距16光年。即使乘现代最强大的火箭,几百年后也不曾相会。牛郎星两侧的两颗较暗的星为牛郎的一儿一女——河鼓一、河鼓三。传说牛郎用扁担挑着一儿一女在追赶织女呢。夏天,它和织女星、天津四星构成了“夏季大三角”。牛郎星位于大三角南端。
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最大最高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阿拉伯人把这三颗星叫做天平星,我们也把它们叫做挑担星。牵牛星是恒星,它的光辉是太阳的9倍有余,距离地球16光年。它每秒钟接近太阳33公里。
织女星是一个椭球形的恒星,北极部分呈淡粉红色,赤道部分偏蓝。因其自转速度较快(经测定,织女星每12.5小时自转一周),所以整颗恒星呈扁平状,赤道直径比两极大了23%。
织女星的直径是太阳直径的3.2倍,体积为太阳的33倍,质量为太阳2.6倍,表面温度为8900℃,呈青白色。它是北半球天空中三颗最亮的恒星之一,距离地球大约26.5光年。
织女星的光谱分类为A0V,其温度比天狼星的A1V高一点。它仍于于主序星阶段,并通过把核心内的氢,聚变成氦来发光发热。此外,织女星的质量为太阳的2.6倍,由于质量越高的恒星,其消耗燃料的速度也较快,每秒放出相等于太阳50倍的能量,因此织女星的寿命仅为10亿年,即太阳寿命的十分之一。
它是[2]天琴座最亮的星,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形成一架七弦琴的样子,西洋人把它叫做天琴座。它目前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移近太阳。
1.3万多年以前,织女星曾经是北极星,由于地轴的进动,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然而,再过1.2万年以后,织女星又将回到北极星的显赫位置上。经科学家推算,在大约公元14000年前后,北天极将指向织女星,届时织女星将取代少卫增八(仙王座γ星)成为北极星。(在公元4000年左右,少卫增八将取代现在的小熊座α星成为北极星)
在织女星的旁边,有四颗星星构成一个小菱形。传说这个小菱形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抬头深情地望着银河东岸的牛郎(河鼓二)和她的两个儿子(河鼓一和河鼓三)。
现代天文观测表明,整个太阳系正以每秒19公里的速度向着织女星附近的方向奔去。
有新闻报道,织女星以每秒19千米速度向一个黑洞绕行。
织女星是全天第五亮星,在大角星之后。在北半球的夏天,织女星多可在天顶附近的位置见到,距地球26.5光年。由于织女星的视星等接近零,因此不少专业天文学家会以织女星来作光度测定的标准。
织女星与位于天鹰座的河鼓二(牛郎星),及天鹅座的天津四,组成著名的“夏季大三角”。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那织女星便是构成直角的星星。
织女星在古埃及被称作“秃鹫星”。在1801年约翰.波德(Johann Bode)设计的这张星图上,我们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这只秃鹫。[王朝网络]历史记载在1980年代,IRAS卫星发现织女星被一尘盘包围着,最初认为是一原行星盘,而现时则认为是一“碎片盘”,这是因为织女星本身仍年轻,只有2亿年。1998年,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联合天文中心侦测到该尘盘一些不寻常的地方,指出织女星有可能有行星存在。2003年,一篇论文提出假设,这些不寻常的发现,可能是有一颗类似海王星的行星,在5600万年间的轨道迁移而造成的,其轨道日距从原来的40 AU移到65 AU的远处,为内围类地行星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环境。这些假设仍有待证实,但以织女星比太阳强大得多的热力,科学家相信在内围地方的行星一定不可能存在生命。
早在汉代,《大载礼记·夏小正》就说:“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以七月显得最为突出。《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外孙。”,也就是天孙的由来。《星经》:则说“牵牛,名天关。”,牵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则是后来转义。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这个传说可能起源在更早的东汉。
清末王湘绮的诗里写到:“厮养娶才人,天孙嫁河鼓,一配匆匆终百年,粉泪簪花总不语。”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问题,而更向往的是:“春来江上霞如绮,锦水鸳鸯不独飞。”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女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后来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到北宋盛时,七夕分外热闹,“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节,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注)、花瓜、酒灸、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谓之‘乞巧’。”。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与周密的《武林旧事》所记载的南宋临安七夕夜与北宋的庆祝活动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时期,乞巧节在两宋的活动更丰富多彩了。我喜欢乞巧节,她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启迪智慧和勾起对爱情遐想的节日。
牵牛星在我国古代的星象术数学领域是一个很重要的天象星。《说文解字》中说“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古人认为,日月起于牵牛星,从牵牛星左转,止于北斗。日月起于此,则天地间一切术数皆起于此,因此,天地万物之“物”的部首从牛。古代人观天象,如果牵牛星附近出现流星,则认为天数有变,天下将失安宁,认为天地之间一切术数、劫数、运数的变化都起于牵牛星座,而且一切数的变化都能在牵牛星座间找到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