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地黄
地黄又名生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记载'这种植物'以水浸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为人黄,沉者名地黄'。故人们都以沉下者为贵,久而久之,遂名为地黄。
地黄,原系野生,最早生长于咸阳一带,后传至各地。中国数省均有生产,但其最佳者为'怀地黄'。李时珍《本草纲目》:'江浙壤地黄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机时力微;怀庆府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们都以'怀货'为贵,产地因历史上的怀庆府而得名,位于今河南焦作一带。

地黄可分为生地和熟地两种,《本草纲目》载: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男子多阴虚,宜用熟地黄;女子多血热,宜用生地黄。'尤其是熟地,药用'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利耳目、黑须发、通血脉',确系祛病延年之佳品。
地黄产地很多,江、浙、京、津、湘、蜀、皖、鲁等均有所出。然而最优者今人唯以怀地黄为上。'怀地黄的显著特点是:油性大,柔软、皮细、内为黑褐色并有光泽,味微甜,尤其是断面呈菊花心状。怀地黄中又以温县产者尤佳。1914年,温县地黄曾在巴拿马运河通船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据现代医学化验,温县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他地产的30克或100克以上。由于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温县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功药性顿减,或种一、二年即退化。
温县种植地黄历史久远泡制技艺独特,经验丰富。许多优良品种,强金状元、四齿毛、7681等都是温县人民亲手培育的。其中'金状元'的培育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倍受欢迎的园身地黄,其加工技术源于温县南岭,东、西林台,南张羌等村。还有一种'把地',也叫苏直地、杭直地,其加工方法是西南岭村宋发兴于1845年发明的。这种地黄的选择、泡制规格很严,价格昂贵,专销苏、杭,解放后不再生产。熟地加工也是温县特有的技术,九蒸九晒,直至内外漆黑、发亮、味微酸甜方成。

怀地黄栽培技术
产于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所辖之县(市)区的地黄称为怀地黄。
道地沿革怀地黄种植已历时近三千年。《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本草品汇精要》:“今怀庆者为胜”。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江浙壤地者,受南方阳气,质虽光润而力微,不及怀庆山产者禀北方纯阴,皮有磊可而力大也”。《本草从新》言:“以怀庆把大而短,糯体细,菊花心者佳”。
性状怀地黄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1)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桔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2)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3-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无臭,味微甜。(3)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无臭,味甜。
性味与归经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化学成分块根含梓醇、桃叶珊瑚甙、地黄甙A,B,C,D、益母草甙、单蜜力特甙、双氢梓醇。此外,根及叶含甘露醇、糖、胡萝卜甾醇及1-乙基-B-D半乳糖甙。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多种有机酸及多种无机元素。鲜地黄,含梓醇0.3--0.5%,生地含0.3%,熟地含0.08%;野生鲜地黄含量为0.2%。
微量元素有锰、铬、镍、钴、铜、锌、铁、铅、锶、钒、钡等。
采收加工怀地黄于3—4月份种植,当年9—10月挖根采收,根部洗净以为药用,鲜用者习称“鲜生地”;将鲜生地慢慢烘至八成干时,搓揉整形,干后即为“生地”。
主要品种怀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其主要品种有:怀地黄1号(金状元),怀地黄2号(北京一号),怀地黄3号(85-5)等。
怀地黄为玄参植地黄的根茎,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0—30厘米,块茎肥厚肉质黄褐色,宜温和干燥气候,以松肥沃土壤为好,忌重茬,我国许多地方均可栽种。
栽培技术:(1)繁殖方法:根茎繁殖。产量高,品质好。(2)选地整地:早春在选好的土上施足土肥和复合肥作为底肥,按行距40—50厘米打垄备用。(3)种植方法:把选了的种掰成3厘米长的小段,使每一个段上有多个生长点,用40%多菌灵300倍液浸泡5分钟,取出在日光下晒1天,两端萎蔫即可栽种。在5月前后,在打好的垄上按株距25—30厘米开穴,穴深5—7厘米,浇足水,放种根1段,覆土3—5厘米,轻压即可。每亩用种栽约60斤,栽后10—15天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可用地膜覆盖,提前种植,提高产量)。
田间管理:出苗后适时进行中耕除草,当苗高8—15厘米时或放出4—6片叶时可追施高效复合肥等化学肥料,(同时注意去掉偏苗和摘除花茎,每棵留壮苗1株,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养分消耗),使根茎迅速增长。有条件就追施水肥,多雨就排涝防病,干旱应及时灌溉补充水份,7—8月间增施肥料的时候轻上土,防止倒伏。
病虫害防治:枯萎病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浇注。斑枯病用65%可湿性代森锌600倍液喷治。虫害可用90%的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或用低毒无公害的农药防治。
采收加工:寒露时节刨出根茎,洗净泥土,即可出售鲜品,鲜品经烘干或炕干后至内部干燥颜色变黑,外皮变硬即为生地。可亩产鲜品2500—3500公斤。以茎块大、体重、乌黑者为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