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村镇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概述

拼音:Jiacun town

邮编:721302

代码:610304107000

区号:0917

车牌编号:陕C

镇人民政府驻地:贾村街道

隶属于宝鸡市陈仓区,为宝鸡市的4个卫星镇之一,位于宝鸡市北部的贾村塬中部

【历史沿革】

贾村古称龙川镇,城堡遗址至今尚存。史传明清名臣党崇雅曾在此接待西征的康熙帝,康熙帝见镇门楼高题“龙川雄镇”四字略有不悦,遂问党崇雅道:“朕本为龙,此龙何来”?党崇雅随机应变:“君为真龙,此假龙尔”。康熙答:“原来是个假村。”承康熙金口玉言,改名“假村”,后代人谐其音唤作“贾村”,该村并无贾姓人家。这就是贾村地名的由来,贾村塬一名皆由此而来。

注:党崇雅氏,为贾村塬蟠龙人,天启年进士,崇祯年户部侍郎,曾降李闯,后归满清。顺治年历任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加少保衔。顺治十年高老还乡,数月后奉诏还朝,受国史院大学士,十二年再次告老还乡,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衔,故称“党阁老”。(据宝鸡县政协出历史资料汇编记忆而成)

【地理概况】

贾村镇古称龙川镇,清代改名“假(贾)村”,位于贾村塬(亦称西平塬)的东北隅,距宝鸡市中心18公里。

贾村塬地势比较平坦,土质肥沃,村舍密集,分布着桥镇、贾村、蟠龙三个乡镇,是一个传奇而又神秘的地方。它东起千河,与凤翔塬隔河相望;南依渭河,与秦岭对峙;西至金陵河,与陵塬为邻;北靠千阳岭,与吴山相连,东西宽约15里,南北长约30里。人们常说其形状尤如一条巨龙,龙头就在这个塬西南部渭河北岸的蟠龙(又称蟠龙山),龙尾就在这个塬北部紧靠千河西岸的龙尾村。实际上,自古以来,占卜先生就是这么认为的,古代先民一直把这里当作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史上这个塬上多出名门望族。贾村镇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名人辈出,文化积淀厚重。

贾村镇位于宝鸡市北部的渭北台塬-----贾村塬中部,东隔千河与凤翔长青乡、陈村镇相望,南接蟠龙镇,西连金河乡,北与桥镇毗邻,东西宽约7.8公里,南北长约8.9公里,镇域面积69.43平方公里,辖贾村、广福、东坡、五星、牛家滩、灵龙、扶托、杜家凹、仓园、文酒、龙新、陵一、陵二、陵三、上官、张家寨等16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

【教育事业】

贾村高中,贾村初级中学,贾村中心小学等学校

【历史人文】

贾村镇历史悠久,至今有多处历史遗存和文物保护区域。

据传,贾村以北的桥镇,是上古有桥氏部落领地,故本地在上古时就有人类居住。

整个贾村原周边,至少在商晚期西周初期就有村落城垣,原东部的灵龙、上官、扶托村,南部的戴家湾墓地,西部的金河,北部的桥镇都有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玉器、兵器和石器出土。

1965年,在贾村村出土何尊一件,内有122个铭文,其中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二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中国”的名称。铭文也记叙了周文王、武王和成王传承的序列,以及筑造“成周”(今洛阳)的历史。故被视为镇国之宝。

1969年,这个塬区的上官村出土了夨王簋等4件重要青铜器,1973年又发现了青铜器“夨王簋盖”;1983年浮托村还出土了青铜器“夨膡盨”。这些夨器有的时代较晚,和其它器物所反映出这个塬区的主体时代特征不太相符,但其在贾村塬的不断被发现,引起了史学界和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一部分学者经过对这些夨器的初步研究,认为汧河流域是夨国的封地,贾村塬一带应是西周时期夨国势力范围的一部分。①

一些学者认为,贾村塬及其西北部的吴山,属于西周早期的夨国封地。关于夨国,有两种解释,一说为虞国,一说为吴国。有学者根据西周“太伯奔荆蛮”认为,泰伯就是逃到了岐山以西的吴山一带,故为吴国。周立国后,康王改封其地为江苏宜地,也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吴国。吴国姬姓,故而,后有与姬姓晋国结亲不允的记载。

西周至明朝末年,本镇历史变革不详,待有识之士补充之。(贾村镇人罗荣谨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