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术

棍术
gùnshù
[stick acrobatic play] 器械武术之一,用棍表演的武术套路的总称
"棍术"指使用棍的方法和技巧。明俞大猷《剑经》、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志》、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等对棍的击法均有详尽论述。握棍的方法称"把法",常见的有阳把(手心向上握棍),阴把(手心向下握棍)、阴阳把(两手心相对)、对把(虎口相对),交叉把(左右手交叉),滑把等。棍法有:打、揭、劈、盖、压、云,扫、穿、托、挑、撩、拨等。练习棍术要求手臂圆热,梢把兼用,身棍合一,力透棍梢,表现勇猛、快速,"棍打一大片"的特点。棍术的套路有:自选棍术、猴棍、七星棍、五虎群羊棍、齐眉棍、大梢子棍等。对练有"对棍"、"棍进枪"、"棍进三节棍","三人对棍"等。
棍的部位名称、规格及基本握法(一)棍的部位名称、规格
棍的各部位名称见图2-4-1。棍的长度不得短于本人身高。
(二)棍的基本握法
1、持棍法:右手持棍,以拇指和食指卡握棍身,其余三指自然弯曲,虎口朝向棍梢,使棍身紧贴于身体右侧,把端触地。
2、提棍法:
①单手握,右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
②顺把握,双手虎口顺向握棍;
③对把握,双手虎口相对握棍。
棍的主要运动方法1.拨棍:棍梢斜向前上方左右摆动为拨,拨棍时用力轻快平稳,幅度不要过大。
2.扫棍:棍梢在腰部以下水平抡摆;或尽量以棍梢贴地,棍身倾斜抡摆为扫。扫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3.抡棍:单手或双手将棍梢向左或向右平抡。平抡不得超过一周,加转身不得超过两周。抡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4.戳棍:棍梢或棍把直线向前、向侧或向后戳击。戳棍要求发力短促,力达梢端或把端。
5.劈棍:棍由上向下为劈。劈棍要求迅猛有力,力达棍梢。
6.立圆舞花:两手握住棍身中段,使棍在身体两侧由上向前、向下绕立圆转动。要求连续快速,走立圆时很要贴近身体。
7.提撩舞花:两手握住棍身距把端1/3处,使棍沿身体左右两侧由下向前、向上划立圆连续向前撩出。要求快速连贯,立圆抡转应贴近身体但不得触身。
棍术基本技法

棍术,以抡、劈、戳、撩、舞花等棍法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它的特点是使用两端,“棍打一大片。”棍,作为一种兵器,其作用和威力是不可忽视的。棍法快速勇猛,舞动如飞,练起来呼呼生风,节奏生动,是人们所喜爱的武术健身套路。
棍术,其演练技巧和方法各门各派有所各异,但一般的基本技法具有以下四点。
一、握法灵活
拳语说:“枪似游龙,棍若雨”。棍的特点似疾风暴雨,密而不疏。棍分棍梢、棍身、棍把(即根部)三部。在运动中,一般都是梢、身、把交互使用,变化多端。欲使棍法纵横,抡劈如意,握法灵活是第一要素。
握法很多,一般常见的有阳手握法,即手心向上;阴手握法,即手心向下;阴阳手握法,即一手心向上,另一手心向下;对手握法,即虎口相对,交叉手握法,左右手交叉;滑动握法,一手滑出;等等。不同的棍法,或是棍法在运动之间的变化,都是不同的握法为基础的。握法娴熟,将会对棍术水平的提高有所作用。因此,正确而灵活的握法,是棍术技法中重要环节之一。
二、棍法规整
棍法,是指以劈、抡、戳、撩等格斗法则为准绳,在棍理的指导和制约下形成的基本棍术方法,或称棍术基本动作。棍法内容很多,有劈、抡、戳、撩、挂、崩、点、扫、穿、拦、挑、架、托、云、提、砸、舞花等。不同流派的棍术套路,有各自不同的棍法,并在棍的内容和棍法运用方面,也各有侧重。但在主要方面,大体一致。
每种棍法都有严谨的规格,遵循棍法的规格要求,操之熟练,运用得法,是棍术技法的根本所在。有了准确无误的棍法技能,方能在战术法则的启示下,组成风格各异,内容丰富、特点突出的棍术套路。同时也能完整地表达棍术特具的色彩。
三、梢把兼用
“棍打一大片,密集如雨”,是说棍的本身具有梢把兼用的特有技能,灵活多变,倏忽纵横的技能特色。基于这一技术基础,加之奇正开合,诈敲斗引的战术引导,棍术就有了密而不疏的条件。
棍术中也有使用单头棍的,一般说单头棍多用枪法,或是兼枪带棒。这种以枪棒兼用的棍术,在运动结构上往“不如梢把兼用的棍术来得活泼密集。”“枪似游龙,棍若雨”,“雨”即意味着密集。要达到密集,就必须梢把兼用,方能变化无穷,充分体现棍的技术风格。
梢把兼用,首先应明了棍法要领,掌握用力规律和变化特点,由满到快,反复练习,才能使梢把运用自如。如“戳把盖棍”、“劈棍挑把”等,皆是梢把兼用的常法。
四、势合力顺
势,即架势,姿势的意思;合,是指三盘六合,三体(意同三盘)同功的意思;力顺,是指发力顺达。只有姿势协调,发力顺达,才能表现出棍术的正确技术。
任何器械无不以身做势,棍术也不例外。势与力,合与顺,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架势的吞吐伸缩,起伏转换,直接和棍法的运用紧密关联。架势协调,方能械随身走,身械如一。势合,还有一层意思,即身与械合,把与法合(握把),法与理合。有了以上三合,棍术自然会得心应手。
棍术讲究梢把兼用,其棍法也就多变,劲力的运用就须随着棍法的变化需要而忽刚忽柔、亦刚亦柔,刚柔兼备。发力必须顺,所谓顺也就是顺其自然,能顺棍的自然之势把劲力贯注到棍梢、棍把和棍身上去。要防止僵力、拙力。僵力和拙力非但不能使棍发挥出力量来,而且使棍术“密集如雨”的灵活反而受到滞涩,显示不出它的活泼性。
劲力的顺与不顺,与身法的正确,架势的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劈棍、崩棍,如果发力时肩不下沉而是向上耸起,背不直而是向后拱起,身法如此不正,姿势如此不协调,其发力必然不顺。所以力顺也须势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