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蟾蜍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10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介史氏蟾蜍(学名:Bufo stejnegeri)为蟾蜍科蟾蜍属的两栖动物,俗名癞蛤蟆。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等地,一般栖息于山区河流附近的杂草及灌丛中以及喜栖石下,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00至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

史氏蟾蜍-科学分类界:动物界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两栖纲Amphibia

目:无尾目Anura

科:蟾蜍科Bufonidae

属:蟾蜍属Bufo

种:史氏蟾蜍 Bstejnegeri

史氏蟾蜍-基本资料史氏蟾蜍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蟾蜍科(Bufonidae)

属:蟾蜍属 (Bufo)

中文俗名:圆腺蟾蜍

英文俗名:Stejnegeds toad

史氏蟾蜍-生物特征史氏蟾蜍

头体长雄性40~48 mm,雌性52~58 mm。背面灰褐色,有极细的浅色脊纹,肩背各有一浅色三角斑,背部有“八”形黑纹;四肢背面有规则的深色横斑,臂、股、胫各3~4条;头部鼻孔前方、上颌缘、眼后角及上眼睑中部等处尚有若干黑纹;腹面黄白色散有灰黑点斑,腹后部有一大斑。吻宽端圆,吻棱显,无鼓膜;耳后腺几呈圆形,前端略尖,似一滴下落的水滴,长与宽之比约为5:4。胫跗关节达肩后,左右跟部不相遇;指游离,趾蹼发达。皮肤粗糙,背面密布小锥状疣,其间杂有稍大的圆形瘰疣,在耳后腺内侧者排成" "形,在肩及体背者排成“八”形;腹面满布较低的扁平小疣。

史氏蟾蜍-生活习性史氏蟾蜍栖息于海拔350~700m山区溪流附近的灌丛下或乱石间.中国已知辽宁丹东五龙背、宽甸白石砬子、庄河仙人洞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史氏蟾蜍-濒危等级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近危 NT

依据标准:由于在中国境内出现范围仅20,000 km2,分布面积可能仅2,000 km2,因此很罕见,可能种群很小,因此被列为“近危”等

中国红皮书等级:需予关注

中国红皮书等级生效年代:1996

CITES附录:未列入

CITES附录生效年代:1997

国家保护级别:未列入

国家保护级别生效年代:1989

史氏蟾蜍-种群生境森林——温带

湿地——河流及溪流(常年)

史氏蟾蜍-致危因素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获取资源-木材-皆伐

自然灾害-旱灾

生境退化或丧失(人为所致)-基本建设-堤坝

人类干扰-旅游或娱乐业

史氏蟾蜍-保护措施1991年8月5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保护对象。

生境与实地保护行动-维持与保护;

生境与实地保护行动-保护地-保护区建立;

生境与实地保护行动-保护地-保护区管理;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组织调查史氏蟾蜍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及数量,并开展保护生物学的研究。[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