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惠栋
简介莫惠栋,植物数量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数学模型、统计方法在农学上的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生物统计学、数量遗传学及与作物育种和栽培研究的结合;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三倍体胚乳性状的数量模型与分析方法,推动了品质性状的遗传和改良研究。
莫惠栋-简历莫惠栋出生于浙江省
1934年12月28日 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塘下乡上莫村。
1944-1947年 在浙江省立台州农业职业学校初级农艺科学习。
1948-1951年 在浙江省立台州农业技术学校高级农艺科学习。
1951-1953年 任浙江省政府农林厅特产局技术员,慈溪县棉麻技术指导站副站长。
1953-1957年 在苏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1957年至今 苏北农学院、江苏农学院(1992年后称扬州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教研室副主任(1959),主任(1978),副教授(1980),教授(1983),博士生导师(1990);试验统计教研室主任(1987);数量遗传研究室主任(1981)。
莫惠栋-生平简介莫惠栋,1934年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县塘下乡上莫村。父亲莫向荣是浙江大学湘湖农场会计,为人老实,办事认真。母亲张始流聪颖贤惠,勤劳能干,靠着夫君几十元微薄薪金和几亩田地,把一个上有公婆、下有8个子女的12口之家操持得可以勉强度日。莫惠栋排行老大,6岁入学,10岁考入免费食宿的浙江省立台州农校农艺科。这是一所讲授农业科学知识又非常重视农事操作训练的学校,他在那里也学会了耕、耙、播、管等各种技术农活。6年后,莫惠栋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农林厅,从事棉麻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
莫惠栋是农业教育家
1953年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莫惠栋被“保送报考”,不巧由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出于对农业的眷恋,他三番五次要求转读农学。同年底,经全国招生委员会批准转入苏北农学院农学系。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全面发展,年年被评为优秀生,195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莫惠栋被范福仁教授留为助手,主攻试验统计和植物遗传育种。其时,莫惠栋风华正茂,精力超人。他以满腔热情投入教学与科研,广泛涉猎农业的各个学科,经常白天在田间,夜晚读书写作。5年中他独立地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开出遗传学、生物统计学、试验设计、水稻育种学等7门课程;在《农业学报》、《作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在教师中系统地开设了《误差论》、《概率论》等讲座,写成《农业试验统计》讲稿60万字。他的导师看到他因熬夜而发红的眼睛和日益消瘦的脸庞,很是心痛,赠以“苟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字句,规劝他保重身体,持之以恒。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停课,莫惠栋去江苏沭阳、邗江等地农村蹲点。他干一行,爱一行,熟一行。通过试验的系统观察记载和译出《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wing Rice》(Fuji Publishing Co.Ltd,Tokyo,1965)一书,很快掌握了水稻的生育规律。他种的丰产田,亩产量年年、块块超千斤,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为总结研究结果,他在农村的小油灯下撰写出《种稻概要》,阐述水稻器官的相关生长规律及其调控措施,不料竟被农技人员反复转抄而流传开来。1974年4月,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闻讯相约出版,改名为《种稻原理和技术》。该书印了两版,计4万余册。70年代后期大学恢复招生,莫惠栋编写的讲义《田间试验技术》与《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农口各界求索甚多。当时,南京农学院与苏北农学院合并称江苏农学院,由马育华教授主编全国统编教材《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莫惠栋提供了自己积累的全部资料,并协助制定编写大纲,撰写主要章节,修改和统一书稿的文字、格式和符号等体例。该书出版后成为农业各学科教材的编写样版。不久,他又担任约有百名教师参加的“全国《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进修班”的主讲,并先后对全国32所院校的50名进修教师系统培训一年,使该课程在各农业院校得以顺利开出。
进入80年代,中国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莫惠栋对系统地开展科研工作早有思想准备,所以在农业部恢复重点课题立项和中国科学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之初,他就申请到项目“主要农作物数量性状的遗传资源和遗传规律研究”,这是当时国内研究的一个薄弱领域。鉴于作物品质改良问题的日趋重要,1985年后他转向谷类作物品质的数量遗传研究。“七五”(1986至1990)期间,莫惠栋主持了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农业大学等17个单位参加的“稻、麦、玉米品质和抗病性遗传分析”大课题,使中国农作物的品质和抗性的遗传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1987年5月,莫惠栋向国际第二届数量遗传学会议提交《Genetic Expression for Endosperm Traits》论文,并被邀为特约报告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首府Raleigh的大会上作40分钟的学术报告。
90年代,莫惠栋继续主持农业部“八五”重点课题“谷类作物品质性状的遗传表达”,并与另一位教授联袂,承担了两项国家高技术“863”专题。他提出了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鉴别种子性状遗传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方法,颇有创意。自此,他的关注重点转向应用DNA分子标记操作数量性状问题,这是遗传学研究的国际前沿领域。当前莫惠栋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性状基因图的比较和综合”就是这一前沿的组成部分,其成功有赖于分子技术和统计方法的螯合。莫惠栋是个高产作者,截至1997年,他已出版专著5部,译著2部,论文106篇,约250万字。莫惠栋还有一个美满家庭。夫人周素容是他的同窗学友,现为江苏省唯一的一级女律师,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他们有二子一女,长子是高级工程师,次子是工程师,小女是留美博士。1997年,这个家庭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省妇联和省文明办联合授予“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由于教学和科研的成绩,莫惠栋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多项褒奖。“二项分布在作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和“种植密度和作物产量的数量关系”研究分别获1979年和1980年江苏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均为单独获奖人);“农业试验和数量遗传分析软件包”获1984年江苏省农业技术改进二等奖(为第一获奖人);专著《农业试验统计》第一版和第二版分别获198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优秀图书一等奖和1992年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谷类作物品质性状遗传研究”先后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统编教材《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先后获1996年农业部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均为第二获奖人)。1986年国家教委授予莫惠栋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和人民教师奖章;1988年江苏省政府授予他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1989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奖章;1991年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科带头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