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
粤语简介1、俗名:广东话、白话、广府话
2、拼音:yud yu
3、使用国家及地区:广东省中西部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东南部、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4、词汇分类
粤语的词汇分为汉字词,外来词。
汉字词:最常用,占词汇的大部分,如“时间”;
外来词:外来词则是指源于其他语言的词,如“巴士”。5、管理机构
香港政府公务员事务局法定语言事务部
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中心
6、语言代码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第14版: YUH
ISO 639-3: yue
语言定义粤语,是发源于两广地区(广东、广西)的一种方言,也是在广东省、香港、澳门占有主流地位的方言,故称广东话或白话。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直以来,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宋朝,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才通行。谈到粤语的发源地,专家大多都认为是发源于古代苍梧郡广信(古代广信,即是今广西梧州大部分地区和广东封开少部分地区)。古代苍梧郡地处今两广版图的中心,辖地相当于今之梧州、肇庆、贺州三地区。北有桂江(漓水)经灵渠通湘江连接长江水系。横贯两广的岭南母亲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过。统领这一大片南中国土地的首府广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学术上,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广东话指的是发源于夏朝的汉族语言,也就是粤语。粤语”的“粤”字来源不是“广东省”简称,而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以及后世延伸而出广义的“两粤”。因此“粤语”不等于“广东话”。当然,就如美国人也会称呼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一样,“广东话”这一名称虽然概念不清,但因为在港澳、海外华人、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义。而广东方言则指的是在广东地区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话、闽语(潮州话、福佬话、雷州话、黎话、海话。
粤语源于古汉语吸收部分古越语而形成,具声母二十,韵母五十六,声调曰九声六调,名九实六也,入声有三。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
分布特点粤语在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西江中部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封开、德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三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粤语按照地方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种类分区:粤海方言片(Standard Cantonese) 广州方言:广州方言又称“广州话”,为粤语的典型代表,但广府话本身亦不断地变化发展。1949年前的广州话用词比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也较少。分为以下几类:
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
罗广方言: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县等地。
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的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ng],珂[ngo1],矮[ngai2],亚[ngaa3],爱[ngoi3],恶[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客家人说的客家话受到广府话的音调和词汇的影响和反过来)。当中以锦田话为代表,但这种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纪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国”[gwok]误读成“角”[gok],“过”[gwoh]读成“个”[goh]。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n/l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被视作“潮流”、“入时”的口音。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异常接近。
历史溯源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蛮。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蛮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大批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时期
在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原始部族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时期
在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不受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时期
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在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的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但建国之后,在全民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但全面来看,中国各地的方言都受到普通话很大的影响,不只粤语。这也是语言的自然变化规律,无需恐慌。
现状及发展趋势
广州话口音是约定俗成的粤语的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以广州音为准。广州以粤剧、粤曲等传统艺术长期保持广州话的标准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后,香港粤语流行曲、粤语电视剧及粤语电影强势影响广东地区,继而辐射影响中国内地的非粤语省市。民间的香港口音跟广州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因两地在不同社会体制下沿用不同的习惯语汇,用词有所不同,以及两地教学改革所导致。针对近年来香港年轻人懒音增多的现象,香港的一些大学教授发起了粤语正音运动,以何文汇主张的读音取代现时通用的读音,此主张受到广东及香港的粤语学者反对。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话较为接近,如广东西部的肇庆和茂名市的高州(旧称茂名县)、信宜和广西东南部的某些粤语;而广东台山、广西玉林一带的粤语口音和广州话差异就非常明显。
常用词语我(我) 你(你) 佢(他、她) 我哋(我们) 你哋(你们) 佢哋(他们、她们) 人哋(人家) 阿爸(爸爸) 妈咪 、 阿妈(妈妈) 阿哥(哥哥) 阿嫂(嫂嫂) 阿爷(爷爷)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 阿婆(外婆、老婆婆)
系(是) 呢度(这里) 第日(改天、第二天) 第次(下次) 乜嘢(什么) 乜(什么) 几多(多少) 边(哪) 摞(拿) 咁好(这么好)
不但止(不仅仅) 定系(还是) 抑或(或者) 于是乎(于是) 然之后(然后) 同(和) 为咗(为了) 啫(罢了,语气助词) 好攰(累) 水氹(水坑;氹还有哄的意思)
日常用语普通话粤语
1、你好! 你好!
2、你叫什么名字? 你叫咩名(啊)?
3、谢谢! 唔该!多谢嗮!(唔该:别人给自己东西/多谢:thank you,有很大分别!!!)
4、对不起/不好意思 对唔住/唔好意思。
5、不好意思打扰你一下 唔好意思阻你一阵
6、在哪里呀? 喺边度呀?
7、现在是2点。宜家两点。
8、你在干什么? 你喺度做乜?
9、你吃饭了没?你食咗饭未?
粤语语法粤语语法与现代标准汉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词句顺序、虚词、副词、部分形容词、助词及其放置方式上,复杂而不可或缺的语气助词也是粤语的一个特色。倒装形容词后置
粤语一些词汇习惯将形容词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后面,相对汉语普通话而言形成所谓的倒装构词结构,例如北方汉语的“公鸡”在粤语中是“鸡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状语后置
粤语通常把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副词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后,有时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动词之后
食多啲。
多吃一些。
唔该嗮你。
非常感谢你。
畀埋佢哋。
全部给他们。
形容词之后
唔好睇乜滞。
不太好看。
佢又系衰得滞。
他确实太坏了。
高过头冇用嘅。
太高了没用的。
句末
畀三蚊添。
再给三块钱吧。
反序构词
其他结构的粤语词汇不少也跟现代汉语普通话字序相反。例如“秋千”在粤语中是“千秋”、“夜宵”在粤语中是“宵夜”,“拥挤”在粤语中是“挤拥”,“要紧”在粤语中是“紧要”。
倒装句式
这种倒置情况亦产生许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话中“怪不得”,粤语写成“唔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话中“我先走了”;粤语中为“我行先”。
趋向动词粤语趋向动词直接接宾语,而现代标准汉语不用。
粤语趋向动词的用法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习惯差异
我哋谂住晏昼去街。
我们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们想下午去逛街。
现代标准汉语不能用“去街”这种用法
佢话嚟我度。
他说他要到我这里来。
嚟我度 vs 到我这里来
并列动词体粤语可以用两个并列动词构成一个动词体,把“紧”、“咗”、“完”、“过”、“下”加在两个并列动词中间。现代标准汉语必须把相应词或对译词放在单一动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如“休下息”、“学紧”,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分别为“休息一下”、“正在学习”。“有”+动词粤语广泛使用“有”+动词的语法结构,表示强调。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我有睇。
我确实看过了。
量词特别用法量词在粤语中有特定的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词粤语量词可直接加在名词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词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词或数词限定,起到类似于冠词的语法作用,例如: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语法作用
本书几好睇。
(所讨论的或眼前见到的某本)书很好看。
特指
部车正啊!
(眼前所见的某辆)车棒极了!
特指
佢嗒咗抽菩提子。
他偷吃了(谈话者双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
特指
我把声沙嗮。
我的嗓子完全沙哑了。(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喇起块面
绷起脸(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扽下只鞋
把鞋磕一下(没有对应词,不出现)
强调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粤语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粤语
现代标准汉语
逻辑意义
解释
我支笔
我的笔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笔的量词是“支”
佢部车
他的车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车的量词是“部”
你个书包。
你的书包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书包的量词是“个”
你个书包的确是有你的书包的意思,但是这里的个不再是量词了,会粤西白话的都知道,“个”就是“的”的意思,和标准汉语完全可以对等的。副词句在比较句法中,粤语是“你高过佢”,而普通话会说“你比他高”。粤语说“你大过佢”,现代标准汉语说“你比他大”。近年来,由于受标准汉语影响,这情况也出现改变。“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这种现代标准汉语的语法也逐渐被粤语吸收。在一些副词上,如“先”字,粤语亦习惯把动词之后,例如“你先走”在粤语要说成“你行先”。语气助词粤语语气助词在语句意味的表达上有非常重要的语法作用,语气助词丰富,使用复杂,有单式、二覆叠式、三覆叠式和多覆叠式等形式:
单式,如“啦”、“喎”、“咩”等:“得啦。”“系咩?”“系啩。” 二覆叠式相当丰富,如“摞噃”、“嘅啫”、“呀嘛”等:“唔系呀嘛?”“嚟啦喂!”“系咯喎!” 三覆叠式也很常使用,如“嘅罗噃”、“一于系咁话嘅罗噃。” 多覆叠式,如“嘅啦吓哗”。 在表达语气和情貌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时候是不可或缺的。
通行地域综述在中国,粤语通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境内,以广州、香港为中心。操使粤语的人口大约有1亿,其中广东约6000万,广西2000万,港澳湾和海外华人华侨约1000万。
主要通用粤语区域: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5个,即南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兴业、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此外,
港澳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
海外华人华侨区:海外两广籍和港澳籍华人华侨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通用粤方言的。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海南少部分地区:也通用粤方言。
方言分支粤海方言

粤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粤海粤语,也称粤语“广府片”,即为通常指的广府话。粤语的标准音--广州话即属于粤海片。粤海片内部差异不大,彼此一般能较流畅的通话。例如广州话、香港粤语。香港粤语和广州话之间差异极小,只有部分用词习惯不同,这跟两地所处语言环境和社会制度有关。广州方言广州方言主条目: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广州方言即狭义“广州话”,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大都市数千万本地居民的母语,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强大,被各粤语方言区人们接纳为约定俗成的公认标准音。广州话本身亦在不断缓慢变化。广州音的收音范围比较广,连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并收录。港澳粤语粤语于香港与澳门的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广泛使用,语音为广州音,部分专有名称的词汇则与广州方言有一定差别,但不影响双方沟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觉。澳门粤语长期受香港粤语影响,因此完全一致,外来语更多使用英文外来语,而葡文外来语并不多见。香港于1997年前仍有相当人数称之为广州话、白话;1997 年后基本以粤语、广东话作为香港粤语的正式名称。但近年出现了不少对“广东话”这个名称的质疑(参见广东话),为避免名称冲突也有人称为广府话。
香港新界的本地粤语以莞宝片围头话为主。
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带有很浓的粤客混杂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话和香港广府话在音调和词汇相互影响)。
1949年后,香港方言开始出现大量懒音,当中以鼻音消失 (即n/l不分) 及w拗音的消失最为显着。部份年青人把「你」[nei]和「我」[??] 念成 [lei]和 [?] 。把「国」[gw?k] 误读成「角」[g?k],「过」[gw?] 读成「个」[g?] 。这现象似乎与大量外地移民有关,对他们而言, n/l 的发音差异不大,在大部分情况下混淆两者亦不会带来严重的沟通障碍,于是他们来港学习这种新方言时,往往舍难取易,淡化一些难以分辨的发音之差异。这亦所谓「移民理论」,这种现象在台式国语、美式英语的演化过程中,亦曾出现。
不过,1980年代之前的大众媒体依然尽力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语言学家亦对懒音屡加抨击,并提出「正音」活动,但懒音似乎已经为香港粤语的特色,在大多数大众媒体、歌手表演中,懒音更屡屡出现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辈口中。但总体上,香港方言与广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语在香港比较普及,加上从前香港通常比中国大陆较先接触外来的新事物,过去不谙英语的低下阶层会用广州话拼读日常的英语词汇,所以香港粤语的英语外来词十分普 遍。例如:“地盘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邮票”称作“士担”(stamp)、“保险”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对男教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女教师称作“搣士”(Miss)。这些由英语而来的外来语,其实在1949年前,广州等粤语地区也经常使用这些当时普通话还没有翻译过来的英语词汇,只是后来由于大陆实行推广普通话,这些词汇渐渐就被标准普通话代替了,现时还有老一辈的广州人,尤其是某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如修车业),会把“煞车”叫“逼力”(brake)、“轴承”叫“啤令”(bearing)、“扳手”叫“是巴拉”、对男教师及男警察称作“阿Sir”,把“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更是任何年龄层的人都还在通用的叫法,只是以上的词汇,除了“士多啤梨”外,年轻一辈已很少用到,但还是完全能听明白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以现在香港流行的“懒音”作为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之区别标准较为合理。以有无使用“英文之广州话拼读”来区分香港标准粤语与广州话,如广州 叫“地盘管工”,香港叫“科文”,而佛山译成“课文”,就会存在一个佛山标准粤语。这种划分方法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是不成立的,因其发音完全相同,且用词并不排斥。其实早于香港开埠之前,广州已经使用外来语,现今之外来语未必全是香港所创。
由于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使海外的粤语亦受到香港方言的影响,亦确立世界上出现标准粤语,取音与语法标准亦仍为广州话。在日常用语及新闻中亦出现诸如“劲爆”(形容事物厉害强大或形容情况鼎盛)、“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语。南番顺方言广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份组成,所以广州方言其实可以算是南番顺方言的一个特例。广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较接近,但顺德有不少字的发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读[lap]而读[nap];“吃饭”不叫“食饭”而叫“吔[yɑ:k]饭”。香山方言石岐话主要流行于广东中山市城区石岐以南地区,与广州话相近,但又不尽相同。对一些事物的名称或一般用语的叫法与广州话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完全懂得听和讲广州话,但广州人或香港人不完全听得懂石岐话。如广州话“瞓觉”(睡觉之意),“瞓觉”一说石岐话也用,不过一般称作“寐觉”(寐此处音“眯”[mī])。石岐话形容一个人懒惰有习语“吃寐屙坐”。广州话“头先”(刚刚之意),石岐话也用,不过多称作“近(音“紧思”[g??n si])、“啱先”。另外石岐话在口音方面与广州话也有些不同,例如合口字没有轻唇音;广州话以声母为f的晓母字或匣母字在石岐话以h为声母,如风扇,石岐话读hung-sin;克服,石岐话读作kaak-huk
在1970年代末以后,因为香港电视而导致石岐话不断向广州话靠拢,许多旧有的发音与词汇用法都逐渐减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的合口字发音,后生开始将合口晓母字按广州话读为轻唇音,又如上述之“寐觉”使用频率越来越低,逐渐被“瞓觉”所取代。“下间”(厨房)、“银钱”(元的俗称,“两个银钱”即是两元)这些老式石岐话新一代中山人已经很少使用。梧州方言梧州粤语属广府片,与广州话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桂平市区,及下属的马皮,南木,金田,江口等,平南县大安、丹竹、武林3镇,苍梧县城,贺州市区及附近。内部差异很小。以梧州话作代表,语音系统声母21个,韵母46个。莞宝粤语莞宝粤语包括东莞方言和宝安方言(深圳本地粤语为莞宝方言,市区通行广州方言及普通话),前者以莞城话为标准,后者以围头话为标准。有人把莞宝片合并到粤海片里。但事实上,莞宝方言和粤海方言之间通话有较大的困难(例如:在电影《我爱扭纹柴》里有不少围头话对白,不少在市区生活的香港人都听不明白这些对白),将莞宝片独立出来比较符合事实。
详见莞宝粤语。东莞方言东莞方言分布在广东省东莞市。东莞话以莞城话为代表。莞城话与广州话口音差别很大。未受过训练的广州人不经过适应比较难以听懂莞城话;反之很少接触广州话的莞城老人也很跟广州人沟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宝安方言宝安方言分为围头话、南头话等几种。
其中,围头话因为其普遍分布于区内的围村里而得名。深圳宝安区福永、松岗、沙井,龙岗区平湖,南山区南头部分地区,香港新界的锦田都使用围头话。还有深圳市区内有几十条自然村也是说围头话,例如水围、上沙、下沙、沙尾、沙嘴、石厦、梅林、皇岗、新洲、福田、岗厦、上步、赤尾,等等。这些围头话跟香港新界锦田的围头话完全一致。
南头话主要分布在南山区的南头地区,使用人口约5000人。罗广粤语罗广粤语分布于肇庆、四会、罗定、广宁、怀集、封开、德庆、郁南、阳山、连州、连山等县市。以肇庆话为代表。
罗广方言片虽然所有语音、词汇都在跟广州方言片靠拢,但在语调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语的特色。如阴平调的高降调与高平调有明显差别,阴入调须重读(调值与普通话第四声相近)。几乎无粤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懒音,如所有非[i]元音开头的字,均冠以声母 [?] ,珂 [??1] ,矮 [??i2] ,亚 [?a3] ,爱 [??i3] ,恶 [??k3] ; [n] , [l] 音分明。四邑粤语主条目:四邑方言四邑方言是指新会、恩平、开平、台山等地的方言,当中以台山话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讲四邑方言(特别是斗门一带),而其他地区则使用香山片粤语,但两者现时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广州方言的一种。
四邑方言是粤语系统中跟广州方言差异最大的方言之一。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在四百年前,部分福建人从福建莆田经海路迁入四邑地区,与当地的广府人和少数南越族的后裔,以及其后移入四邑的少数客家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四邑话。可以认为四邑话是以几百年前的本地粤语为主体,先后受闽南语、客家话影响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粤语语言。这种观点从四邑话的发音和词汇可以得到佐证。
由于语音差距很大,一般广府人只能听懂约三、四成的四邑粤语对话。因此,过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与广府人不同的族群认同。四邑人于香港开埠初期即已到来香港市区工作,于族群内保持高度的团结,因此其语言得以保留。与其他族群一样,香港说四邑话的家族于1970年代开始因族群观念转淡而改说广府话。受广府强烈的辐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四邑人亦逐渐产生广府认同。高阳粤语高阳方言主要分布于茂名、高州、信宜、化州、阳江、雷州半岛一带。以高州话为代表。邕浔粤语邕浔片粤语在广西分布范围很广,除南宁及周边地区外,广西西部的百色、龙州粤语亦属邕浔片。邕浔粤语与梧州粤语和广州话都比较接近。主要流行于邕州、浔州(桂平市古称)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横县、崇左县、宁明县、凭祥市、桂平市下属乡镇、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市为代表点。但是由于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加上南宁市政府的语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广普通话,南宁市区内南宁话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宁话使用人口锐减到不足三成。邕浔粤语的代表性口音实际上已迁移到古称“浔州”的桂平市下属乡镇。现在也有相当多人忧虑南宁话事实上已经变成死语。勾漏粤语勾漏粤语主要分布在玉林及贵港两地区13个县市(除平南县、桂平县城外)和广东怀集县。音系复杂,声调有10个,内爆音明显。一些字的鼻音韵尾失落,如“两”读为[lar]。以及词汇也很有特点。与广州话差别较大,操语双方对话沟通交流比较困难。广东怀集地区粤语亦属勾漏片。勾漏粤语的代表有玉林话、广宁话、怀集话、藤县话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流粤语中,有上里话和下里话之分。上里话因为毗邻粤西,较接近香港音或广州音,除了个别字句用法、读音不一样外,双方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严格上分,北流上里话不属于勾漏粤语,而属于粤西粤语。而北流下里话就属于勾漏粤语。钦廉粤语钦廉粤语主要分布钦州市、合浦县(旧称廉州)、浦北县、防城县、灵山县及北海市。吴化粤语吴川话吴川话分布于广东省吴川市、湛江市。疍家话疍家的定义在学术界有争议,一说是沿海地区渔民的自称,一说是“水上广东人”的自称。疍家话又名水上广东话,普遍通行于两广的水上人家;但是浙江,福建沿海也有少数渔民自称“疍家”,不过所操语言跟两广疍民差别甚大。疍家话跟广州话可以互通,但疍家音明显。学术界对疍家话的系属曾经有过一些争议,一说认为疍家话属于粤语,另一说认为疍家话自成体系。
有争议的方言东江本地话东江本地话是东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土语群,主要分布于惠州和河源。东江本地话同时具有粤语和客家话的特点,分类归属上存在争议。学界对东江本地话的专门研究很少,传统上笼统地将东江本地话并入客家话粤中片,也有学者将东江本地话划为粤语惠河片。近年来刘叔新等对东江本地话作了系统的研究,认为这个土语群比客家话古老,是客家迁入粤中和粤东之前的本地语言,与粤语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后为大规模迁入并成为粤中、粤东主流语言的客家话包围,不断同化,形成今天既接近客家话又不同程度保留粤语典型特点的土语群,并因此而将东江本地话划属粤语。一些主流客家话使用者称东江本地话为“蛇话”(或“畲话”),略带贬义意味。典型的东江本地话代表有河源话、惠城话、龙川话、龙门本地话。
惠州本地话惠州本地话兼有粤语和客家话的诸多特点,是最为著名的东江本地话典型代表。有人主张将它划入客家话东江本地片,也有人主张将它归为粤语惠河片(或东江片)。
龙门本地话龙门本地话是东江本地话的一种,一般被归为粤语方言。也有归类为客家方言东江片的。事实上。龙门话兼有两者特点,可以视为粤语和客家方言互相渗透的产物。
儋州话儋州话也属于粤语方言。 属汉藏语系汉语粤语方言系统。120多万人使用,主要分布在儋州、三亚、昌江、东方等市县的沿海一带地区
桂南平话广西南部平话传统上划入粤语方言,近年来有人试图尝试将桂南平话独立出粤语,但相对于跟其他粤语方言的诸多共同点来说,少数的几点相异之处难以作为桂南平话独立的证据。
粤语声调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各自代表字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实际上阴入、中入、阳入声调的音高,与阴平、阴去、阳去是一样的,不过是用-p、-t、-k 韵尾的入声字用以区分。由于声调的定义,是包括抑扬性(即实际音高)和顿挫性。而入声韵尾-p、-t、-k正是影响了其顿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标示,我们仍然要说是有九个声调,或者说有“九声六调”,不能称作只有六个声调。
把声调形象化地绘成一个图表,令你较容易想象出这六个声调的分别。在图表中,左边的数字可等同于音阶do re mi fa so,每个声调可由音阶组合变化模拟。此图表对熟悉音乐的人更为有用。
关于广东话,实际上使用的最多的是广州,按广州人习惯就广东话叫成广州话,就是俗称的白话,因为例如清远、佛山,台山这些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语言,虽然以广东话为基础,但实际上改动了不小的。那么说明广东话其实有上十种语言,其实我们想了解的是粤语,那就是广州话。
珠海方言
1.高州话 井岸、六乡等镇的14个生产队的1500多高州水库移民使用。
2.其它 中山、云浮(如新兴)、江门、茂名(如信宜)、湛江、阳江(如阳春)、梅州等地移民组成的村落使用其祖籍方言。
井岸镇坭湾等村委会的水库移民讲高州话。
原白蕉镇辖白蕉、城东两个社区,白蕉、榕益、黄家、新沙、新二、新环、南环、泗喜、东围、白石、大托、灯一、灯笼、灯三、西七、桅夹、昭信、东湖、成裕、东岸、赖家21个村委会,白蕉科技工业园和白蕉工业开发区,原六乡镇辖六乡社区和沙栏、石门、冲口、八顷、平螺、办冲、月坑、禾丰、盖山、鳘鱼沙、南澳、银潭、子子湾、马墩、布洲、竹洲、泗益、小托、虾山19个村委会,现共辖32个村委会,总面积18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88万。赖家、小托、虾山等村委会讲客家话。
斗门镇辖斗门居委会和斗门、大赤坎、小赤坎(含原官冲、乌石两个村委会)、上洲、下洲、新乡、南门(含原渔业村委会)、大濠冲、小濠冲(含原冲口村委会)、八甲10个村委会(大环村委会已撤并),面积105平方公里,2007年末户籍人口41482。八甲村委会讲客家话。
原上横镇辖横山社区,耕管、广丰、福安、三角、三龙、二龙、獭山、三冲、大胜、三家、横山、新益、粉洲、南青、新洲、西窑、东窑17个村委会和永利工业区,原莲溪镇辖莲溪、大沙两个社区和红星、文锋、新丰、东安、上栏、下栏、石龙、莲江、光明、东湾10个村委会,共辖3个社区和27个村委会,总面积88.6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约4.3万。
莲溪、上横两镇究竟是讲斗门话还是水上话
每个都有每个的名称,但都是从广东话编译过来的
粤语和赣方言发音相同的字粤语标准音和赣方言(铅山话)下列字发音是相同的
第一、简
第二、街
第三、方
第四、吧
第五、我-铅山话发鹅
第六、包
第七、饭
第八、加
第九、粥
第十、一-铅山话发药
第十一、站
第十二、车
第十三、放
第十四、分
第十五、吧
第十六、下
第十七、多
第十八、单
第十九、汉
第十七、公
第二十、交
第二十一、参
第二十二、通
第二十三、中
第二十四、用
第二十五、风
第二十六、身
第二十七、价
第二十八、公
第二十九、犯
第三十、对
粤语歇后语神台猫屎——神憎鬼厌
火烧旗杆──长叹(炭)
牛皮灯笼——点极唔明
阿崩叫狗──越叫越走
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
单眼佬睇老婆——一眼睇哂
啊茂整饼---无个样整个样
海底石斑──好瘀(鱼)
十月芥菜──起心
冇耳茶煲——得把嘴
冇毛鸡打交——啖啖到肉
山草药──噏得就噏(噏:发音同英语中的up,意思是讲)
番薯跌落灶──该煨
寿星公吊颈──嫌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