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能
南京磐能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为南京力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由力导集团中专业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两个知名企业南京力导保护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和南京力导电子系统研究所经合并、改制而成,因上市需要而更名,简称磐能科技)是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隶属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南京浦口高新技术开发区。
磐能科技经过在电力自动化行业十余年的稳步发展,现已成长为国内业界知名企业,是国内专业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骨干企业,也是国内该领域主要技术推动者之一。多年来,一贯坚持用领先的科技和卓越的研发流程开发高质量的产品,全心全意为广大用户服务。已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并拥有一支一流素质的技术开发队伍和高效简洁的管理体制。目前已汇集了一大批电力系统自动化、自动控制、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
公司设有开发部、保护工程部、系统工程部、总工办、技术质量部、生产厂、市场部、实验中心等部门,已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评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骨干软件企业,银行授信AAA级企业,所有产品均已通过国家电力设备及仪表检测中心或国家继电器检测中心的检测及省部级鉴定,多项主导产品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新产品。
磐能科技主营业务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控制自动化等,主要产品有:变电站微机保护测控装置,高压线路保护、母差保护、主变保护装置,发电厂微机保护、网控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电力综合监控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低压电气测控仪表,电能质量检测和直流电源系统等,用户已遍及全国各地,并多项工程设备已出口到蒙古、印尼,印度和柬埔寨等国。十余年来公司先后投运各种电力自动化系统六千余套,保持了100%的成功率,创出了自己的品牌。磐能科技以价格合理、质量优异的产品,及时到位、持之以恒的服务和诚实守信、锐意进取的精神赢得了客户和同行的广泛嘉许和信任,在业界中享有极好的声誉。
磐能科技是技术导向型的专业公司,两百余名员工中技术人员占70%以上,公司内部始终洋溢着朴实、认真、努力、上进的气氛。
公司人才战略:
人才战略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吸纳人才、善用人才、发展人才”是人才战略的核心。 无论是在磐能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还是我们的宏伟目标中,我们最需要是人才。我们坚信:一流的人才是建设一流企业的基础。磐能始终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创业之本、竞争之本、发展之本。已经形成了敬人敬业、公平竞争、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企业风气。以其独特的人才招聘战略、开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优良的人才成长环境、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一是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作到事业留人;二是在企业的范围内实行各类特区的分配政策——作到待遇留人;三是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的亲和力、凝聚力——作到文化留人。这“三个留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核心定位。关于人才的选拔、使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建立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每一个有能力、有事业心的人都能在建设磐能的事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抱负。人才观念:胜任本职工作就是人才;创新开拓就是优秀人才;人才是磐能的第一资源。磐能吐纳百川,汇萃精华。无论是博士、硕士及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战斗在生产、销售、科研、服务一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不断开创磐能事业的普通工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普通科研工作者,同样是磐能不断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磐能事业的行列,更多的人关注磐能的发展!
公司激励机制:
1.实行科学的激励考核制度。一方面,定岗定编的总原则是在核定工资总额的前提下,根据职能调整情况进行相应的岗位增减和薪酬安排。另一方面,制定科学、详细、可操作的考评办法。上至公司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被置于考核的中心。通过编制新的岗位手册,设置关键岗位,增加绩效工资的权重等措施,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真正体现个人收入、职位晋升与工作业绩紧密挂钩。
2. 对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措施,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三者并举。在物质激励方面,让每位人才生活上无后顾之忧。精神激励方面,形成了一股尊重人才的风气,并努力创造各种环境,让员工的个人价值获得最大程度的实现,让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各种需求的满足。公司对每位新进人才和在职员工都实行“自我申告”的人力资源开发制度,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工作中有什么困难,个人今后发展有何打算,让每位员工畅所欲言,并结合单位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人意愿。情感激励方面,在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逐步实施有限职工股权计划,通过对员工业绩的考核和评定,对做出贡献的员工,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股份,提高员工参与意识,发挥员工主人翁精神。
3. 所有岗位向员工公开,由员工竞争上岗,自荐者要交自荐书,不自荐的失去上岗资格;
4. 内部推行全面目标成本管理,奖盈罚亏,实行一票否决;
5. 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
6. 产品开发推行项目制;
7. 为员工创造学习的条件,鼓励员工上进;
8. 管理重心下移,使中层管理人员责、权、利结合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