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学派
认知发展学派幼儿教育理论(cognifive-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认知发展学派把幼儿看做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相互作用,形成自己对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即便是很小的婴儿,也是在不断能动地弄懂周围世界。幼儿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知识经验”。他们是积极主动的环境探索者,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自己去发现、形成与结构自己的知识经验。
②活动是经验的来源。幼儿的学习,发生在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幼儿的活动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有操作物体的活动,有与同伴承认的交际交往活动。幼儿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区分自己与他人,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与掌握与人交际交往的规则和技能。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活动是他们经验的来源。因此,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喜爱的活动方式和速度,来和环境相互作用,让幼儿动手动脑主动学习。
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皮亚杰曾经明确指出,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和批判能力的人。只会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消极被动地接受一切的人,不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想像与创造,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④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这种特点是考虑和设计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依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与认知方式,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来采取适当的指导方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硬性地强加或灌输给幼儿。如果过早地教给儿童一些他们以后能够自己去发现的东西,就会使他们不能有所创造,而且也不能使他们对这些东西形成真正的理解。如果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硬性地灌输给儿童在现阶段还不能理解的知识,那么结果只能是导致儿童不理解其意义的、鹦鹉学舌般的“口头的学习”。
⑤重视幼儿与同伴、成人的社会性交往。皮亚杰非常重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幼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知发展的动因在于新经验与已有的经验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表现为一种“问题情境”。当这种问题情境产生以后,学习者就会主动地设法去探索问题、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消除这种认知冲突。皮亚杰认为,当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由于每个幼儿的先前经验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幼儿产生的认识与看法不同。由于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伙伴的这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很容易被幼儿注意到,并引起幼儿的思考。例如,一个幼儿认为自己的筐大,装的积木多。另一个幼儿认为自己的筐虽然小一点,但因为所装的积木块较小些,所以装的积木也多。两个幼儿的看法虽然不同,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两个幼儿的看法之间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的产生,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认知活动积极化,会促使幼儿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促使幼儿主动地去理解别人的看法与观点,帮助幼儿摆脱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而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自我中心”的思维方法。
维果茨基则非常重视幼儿与成人之间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他认为,成人可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幼儿的认知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他把幼儿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现有发展水平与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是幼儿不需要成人的帮助自己就能独立做的事情;未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幼儿在成人的帮助下,经过幼儿的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两发展水平之间构成了“最近的发展区”。成人的任务与作用在于积极主动地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帮助幼儿从现有发展水平向新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前进。因此,在教育上不仅要重视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要重视成人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