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鞋弄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蒲鞋弄的历史当在数百年以上,东洋兵走后,因弄底有“便民桥”一爿,始改称“便民街”。不过老嘉兴人仍称呼为“蒲鞋弄”,因为该弄旧时就以编售蒲鞋为其特色。

以前交通不似现在这般方便,舟车辛苦可想而知,曹聚仁作《万里行记》曾有经验之谈:“说到走路,那就得准备鞋子。草鞋最起脚,蒲鞋最舒服,布鞋勉强穿得,皮鞋那就苦了。”蒲性为凉,炎天穿蒲鞋,当然最爽了。说到嘉兴蒲鞋弄所制的蒲鞋,还有一种冬季专用的蒲鞋,制法是采摘夏季开的芦花,待晒干后,搓成花绳,再嵌于鞋底,外加船形鞋帮,厚实大方,防寒保暖,尤为舒服。因比他处上乘,且价格不贵,因而多受小商、店员青睐。

到得民国,该弄的蒲鞋业不再兴盛,被其他店铺挤得只剩几家,代替的多是应时所需的豆腐、酱酒、铜匠、烟纸、漆匠等手工作坊店。我在此地识得一土著陈兴官者,民国廿一年(1932)生,世居月河,操织蒲鞋为业。每每与之谈及,其人偶尔会如阿Q般吐出几句“我们祖上先前比你阔多啦”的自豪,但还是一脸苦相的居多,叹怪自己生不逢时,卖蒲鞋再多也赚不到铜钿。在他居住的一开间屋里,房头贴有一纸,四周是陈土著自己写的四句话,颇有意思。左右写:“样样东西要,脸无;事事都要做,好无”,上下分别写:“上帝知道;倒霉地方”,这或许是岁月延衍至今,蒲鞋弄里一个没落蒲鞋业者发出的无奈吧。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