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四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1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荆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荆江地区分蓄洪区及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和调弦河

在历史时期荆江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江湖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分流诸口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以宋至清的志书为主要资料,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以考察今荆江南岸存在的4个分流穴口(即虎渡口、调弦口、藕池口和松滋口)在宋元明清时期的分塞情况,并对今人存在的一些认识进行了辨析。其中,虎渡河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南宋以后,虎渡口逐渐形成稳定分流。调弦口自元代大德年间开浚后时开时塞,直至清朝才基本保持分流,1958年调关设置后此口渐废。藕池口早在五代时即已存在,北宋以后湮塞,直至1852年藕池堤溃不筑,藕池河再次形成。松滋河则在1869年以前由于黄家埠堤溃决而形成。研究表明,宋代以降,四口的分塞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考察荆江穴口分流与湮塞的历史变迁,厘清以往的相关歧见,将有助于更正确、客观地理解今天的人地关系、江湖关系的格局及其走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