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底村
榆树底村位于河北省隆化县章吉营乡北部,距隆化县城35公里,距章吉营乡政府6.5公里。全村共有23个村民组、分布在7个自然村,共有730户、2910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6户、贫困人口2050人。全村总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600亩,由于耕地绝大部分为旱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又无其它稳定增收项目,致使农户生活十分贫困,到2001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50元,是第三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自2001年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大力帮助下,该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该村于2001年被确定为第三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该村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项目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大会、组长会,讨论制定了以发展“养牛、养鸡、养羊、大扁杏”为脱贫致富项目,以“水、电、路、校、医、讯”共同发展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在国家扶贫资金还没有扶持的情况下,他们不等不靠,多方争取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按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到2007年底,共争取资金150多万元,自筹资金30多万元,实施了“养牛、建学校、修路、造林、通讯、广播电视”等项目,使全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有了明显改善。2008年,上级开始对该村进行重点扶持,他们又把扶贫开发规划进行了完善和充实,确定了2008-2010年三年内为群众办实事10件,使全村90%的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的扶贫规划。
为了使扶贫资金确实投放到户,项目落实到户,该村制定了五项扶持到户措施:一是扶持对象到户。先是对全村农户的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并进行公示后作为扶持对象。二是扶贫规划到户。按照群众广泛参与扶贫的原则,根据全村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因户制宜选择项目,使有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有增收项目。三是扶贫项目资金到户。在实施的“周转牛”到户项目时,由县统一购买,由村将周转牛发放到户;其它到户项目,各户完成项目经验收合格后,将报帐的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发放到户。四是实用技术培训到户。在到户项目实施前,村里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举办养牛、养兔、养鸡、养羊等培训班,向农户传授养殖、种植技术,并将相关技术要点印成材料发放到农户手中,帮助他们掌握技术要领。五是责任到户。在实施的两个周转项目时,村委会与首批扶持的贫困户签订周转合同,待合同期满,收回同等数量的实物或现金,再扶持下一批贫困户,达到周转使用,滚动扶贫的目的,使贫困户责任、义务明确。
为了使村的“水、电、路、讯、校、医”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同步发展,在县扶贫办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把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所缺项,经过详细规划,拿出具体项目计划,到县直有关行业部门和帮扶单位汇报工作,争取资金。仅2008年,就争取到位各行业部门资金和帮扶资金92万元,实施了修桥、通沙石路、土地整理等项目,使该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一是利用财政扶贫资金22万元,实施了“周转牛”项目,,共扶持40户贫困户购买可繁母牛44头。二是利用财政扶贫资金3.4万元启动小额到户贷款69万元,扶持36户贫困户发展养牛、养猪、养羊等项目。三是利用县财政提供的财政贴息资金2.8万元,发放养牛贷款57万元,扶持养牛户7户,购买可繁母牛114头,使这些户成为了养牛项目示范户。四是利用退耕还林资金21.47万元,种植大扁杏和杨树共1342亩。以上项目共扶持贫困户406户,使1580贫困人口直接受益。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使该村养牛、养羊、养鸡等产业初具规模,使部分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增收项目。
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该村利用土地整理资金60万元,新打机井6眼,修防渗渠2500米,修坝1000米,新开发耕地87亩,新增加水浇地1000亩;利用财政扶贫资金13万元,新修护村护地坝及坝上路1300米,保护耕地500亩。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事业,使贫困村落后面貌得到改善。一是在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修沙石路6.5公里,修桥2座,彻底解决了该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二是继续巩固和扩大“普九”成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部门的扶持下,新建教学楼一处,使学校达到了“普九”标准,解决了全村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三是加强农村阵地建设,新建村部、党员活动室和图书室八间、210平方米,使村两委班子改善了办公条件,使党员群众有了活动场所。四是大力实施广播电视入户工程,架设有线电视光缆8公里,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以上,解决了群众看电视难问题。
几年来,该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750元增加到2008年的1150元;70%的贫困户都有了稳定的增收项目;贫困户由原来的486户减少到245户,贫困人口由原来的2050人,减少到1025人;全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电话、能广播电视,村里建起了合格的学校、卫生所和文化活动室,为圆满完成扶贫开发规划奠定了一定基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