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轻工业学院
无锡轻工业学院是江南大学的主体部分无锡轻工大学的前身,筹建于1956年,它的前身是原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 系,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叶(1902年)的三江、两江师范学堂,与现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八所高校是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南工食工系历史久远,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由当时的 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学科合 并组成,集国内发酵、食品、油脂、制糖等学科于一体,荟萃了当时国内一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 者。嗣后,无锡纺织工学院、无锡轻院纺织分院等先后并入。
办学体制和校内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1958年8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太湖之滨的江苏名城——无锡市(社桥)原华东艺专旧址,命名无锡食品工业学院,后改称无锡轻工业学院。1958年11月17日建院,是我国最早的一所轻工业学院。1962年9月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成立纺织工程系。1966年下半年院本部(社桥)迁至青山湾,原(社桥)旧址为分部。1993年5月,中国轻工总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与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联合办学。并统一使用无锡轻工业学院校名,纺织分院归属无锡轻工业学院管理,纺织分院所在地成为无锡轻工业学院西山校区。1992年以来,学校连续三次被中国轻工总会评为先进集体,连续两次被评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 进单位。1993年和1995年,实现与江苏省属无锡纺织 市纺织职工大学联合、合并办学。1995年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大 学。曾先后隶属江苏省人民委员会、轻工业部、中国轻工总会。1995年11月,中国轻工总 会分别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无锡轻工大学。1996年5月,在中国轻工总 会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无锡轻工大学董事会,全国60多家知名大中型企业成为董事单位,学校与企 (事)业单位间的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运行机制开始形成。还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吸引海 内外知名企业、知名人士捐资助学,已在12个院(系)设立各类奖学基金和奖教基金33个,以激励学生 成才和教师教书育人。1996年和1997年夏,顺利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 论证。1997年9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学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 的近百所高校之一,正在开工建设。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在经贸委 所属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归教育部,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发酵、食品(粮油)学科和工业设计为特色,以工为主,经、法、文、理、农等相配套,为全国轻工业及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多科性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素有“小上海”之称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无锡是全 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前列,又是全国重要旅游城 市之一,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经济繁荣、科技先进、文化发达、社会文明,办学条件得天 独厚。全校现设四个校区:校本部位于锡惠风景区惠河路170号,西山校区(含公有民办梁溪学院)位于 梅园风景区钱荣路西山1号,王巷校区(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梁溪路97号,另设工业园区 于望宾路社桥头。校舍建筑总面积22万平方米,占地43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被誉为花园式学 府。
学校现设16个院(系、部),即: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设计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纺织服 装学院和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经贸管理系、社会科学系、外语系、数理学科部、体育部、研究 生部以及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公有民办梁溪学院等,有23个本科专业,10个硕士点(也是国 内培养工程硕士的54所高校之一),3个博士点,2 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国家和部省级重点学科点。
全校现有本科生(兼招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不同学历层次,并设有夜大、函 授、助教进修班、工程师研讨班和国内外访问学者等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学校面向国内外招生,是 教育部批准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现有在册学生9000余名。其中全日制在校 学生6000多人(包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300余人);成教学员3300多人。建校以来, 已为国家输送了20000多名专业人才,为亚、非、欧、美等20多个国家培养了数百名留学生。许多毕业 生已成为各条战线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并以其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爱岗敬业和开拓进 取的特色,声誉各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能适应学校发展的师资队伍。在全校1700多名教职员工中,有专 任教师700多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80多名,讲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人员600多名,分布 在65个教研室和其他有关部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学评议组成员2名,教育 部科技学部成员1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10多名。近几年,有150多名教师、干部分别受到国家或省 部级表彰,其中,2名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50余名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多 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省级劳动模范或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已培养和选拔了一大批省、校级跨 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正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学校现有23个研究中心(所)和27个实验室(中心)。已在无锡蠡园经济开发区成立了无锡轻工大学科学 园。建有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中国教育科研网无锡轻工大学校园网(WLERNET)。学校中央研究所装 备有世界银行第2个大学贷款项目的一批高精进口仪器设备。图书馆面积10000多平方米,藏书67万多 册,是江苏省率先使用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之一。学生生活区已建立了通讯和电视网。学校档案馆为 科技事业档案管理国家一级馆。
近10年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 基金项目,部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国际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共鉴定成果190多项,60多项科研成 果获国家或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共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200多篇,出版教材、科技专著120多部,50 多项科技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0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全国 轻工科技先进单位”、“‘七五’国家科技攻关突出贡献者”、“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工作先进集体” 、“‘八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目前,学校已形成以生物技术领域为龙头,运用生物 技术、微电子技术改造和发展粮油、食品传统产业,并与机电、化学化工学科相配套,以及工业设计 为特色和优势的六大科研方向。
校办产业在探索中前进。建有科技开发中心、商贸物业中心、建筑装潢中心和校办总厂,新的经 济增长点正在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活跃。已与近10个国家13所大学建有长期校际交流协作 关系、学术交流关系,先后邀请美、加等16个国家的专家、学者400多人次来校讲学、访问或任教,其 中20多名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被聘请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合作指导、培养研究生和青年教师; 先后派出380多人次出国留学、考察、访问或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或共同组织举办多项全国或 国际性学术会议,正成为发酵、食品、粮油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心。
与香港的交往和合作日趋活跃,已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四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互访、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关系,前景良好。香港著名企业家唐翔千先生夫人、 香港妇女界知名人士唐尤淑圻女士,在我校设有研究生奖学金,激励高层次人才培养。在香港回归期 间,我校是特区区旗区徽金奖荣获者之一;还是维多利亚港湾“双层冲翼快艇”和广深准高速内燃机 车设计中奖者;在首届华人平面设计大赛、’96全国(含港澳台)首届包装与设计“新星杯”大赛中, 也屡屡获大奖,在海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我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为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形成 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能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 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学互动运行机制,到2000年前后创建成本科教学工作 优秀学校。近年来,积极组织开展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承担省部级立 项课题达20项,通过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学 科群体结构和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推进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以 及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努力培养面向21世纪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 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专门人才。近年来建成省级优秀课程 15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29种,国家级优秀教材2种;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11项; 连年被评为全国或江苏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 模竞赛、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及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 学生均获得优异成绩。
目前,无锡轻工大学在面向新世纪,实施“211工程”建设目标中,正在重点建设发酵工程、食品 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三个特色学科和化工、信息与控制、机械、数理、纺织、服装、经贸、外语、 社科等九个相关或配套学科以及教育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正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培养高质量,尤 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轻工人才的基地;成为轻工科技领域某些重大课题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和信息服务的中心;成为轻工行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 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力争2010年前后,把学校建成有鲜明轻工特色,适 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艺、文、经多学科协调发展,在教育质量、 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达到国内高校先进水平,成为行业示范,特色学科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 响的社会主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