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1、汉字拼音:qí
繁体字:齐
五笔字型笔划:yjj
仓颉:YKLL
郑码:SOND
笔顺编号:413432
四角号码:00224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9F50
【释义一】:
1、整齐:队形~。
2、达到同样的高度:河水~腰深 | 向日葵都~了屋檐了。
3、同样;以致:人~心,泰山移。 | ~名
4、一块儿;同时:百花~放 | 并驾~驱 | 男女老幼~动手
5、、全,完备:代表都~了。 | 人还没有来~
6、跟某一点或某一直线取齐:~着根儿剪断 | ~着边儿画一道线。
7、(旧读jì)指合金,也指调味品
8、动词,使之整齐有序,引申为管理。如《大学》:齐其家。
通假:齐借为斋(zhāi).《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
【释义二】
1、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
2、指南齐。
3、指北齐。
4、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所建国号。
5、姓
2、姓氏祖宗:姜太公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齐姓始祖为姜太公子牙,是炎帝之后,发源于山东省营丘(临淄)。姜太公封齐的故事,流传很广。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国名为姓,称 为吕尚。当时商朝几代君主不昏即暴,所以,吕尚虽有满腹经纶,毫无用武之地。吕尚年过七十,仍在寻找显示才华的良机。这时,西方周围的西伯姬昌广招贤士,吕尚听说到消息,立即赶去,但他没有立即去,天天在渭水钩下钓。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猎,进行占卜,说此行将得一位辅国贤才。西伯昌听说吕尚非等闲之辈,必有天才。于是躬身前往,来到渭水之滨,上前同他攀谈。西伯昌听了吕尚很有见地的谈吐很有风度,即恭清吕尚同坐一车,亲自执鞭驾驶,回到宫中,封为国师,号称“太公望”。太公望为西伯昌出了许多好主意,使周的实力和声望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后,周武王尊吕尚为“师尚父”。对他更是言听计从。在吕尚的辅佐下,周武王终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春秋末年,齐国国势衰危,君权逐渐为大臣田氏所取代,姜姓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称为齐氏。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置郡。相当于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2、高阳郡:本战国时高阳邑。北魏置青州高阳郡,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
3、中山郡:战国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汉高帝置中山郡,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堂号:
简礼堂:周朝初期,把姜太公封到齐国。过了五个月,子牙 来朝廷汇报工作。宰相周公问他:“你们国家这么快就绪了?”子牙答道:“我简其君臣,礼其从俗。”意思是简化君臣之间的交往,一切礼仪从俗。周公听了赞扬说:“推行政策法令,如果过于繁琐,人民就不敢接近你;只有平易近人,人民才能真心拥护你。”
迁徙分布 :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
名人:
汉代平定侯齐受,元代医学家齐德之,明代兵部尚书齐泰,清代学者齐召南,文学家齐彦槐等是历史上的齐姓名人。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是齐氏家族的一颗星光熠熠的明星。
3、周朝诸侯国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田氏代齐后,史称“田齐”,妫姓。是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
开国君主: 姜尚(吕尚,姜子牙,姜太公)
都城: 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地理位置 :今山东北部
建国时间:约前11世纪
灭亡时间:前379年(为田齐所灭)(田齐)前221年(为秦所灭)
历史
春秋初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成为霸主。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齐霸业达于顶峰。公元前643年,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齐大败。到灵公、景公时,齐依旧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前567年齐灵公灭莱国,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疆域东到海,西到黄河,南到泰山,北到无棣水(今河北盐山南)。
春秋末年,齐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抒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杀,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到威王 、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愍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愍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著名战役:
长勺之战
葵丘之会
田氏代齐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田单复国
齐国君主: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姜尚,字子牙 前年~前1000年 在位年
齐丁公 姜伋 (一说姜及) 前999年—前年 在位年
齐乙公 姜得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癸公 姜慈母 前年~前年 在位年
齐哀公 姜不辰 (一说姜不臣) 前年~前863年 在位年
齐胡公 姜静 前862年~前860年 在位3年
齐献公 姜山 前859年~前851年 在位9年
齐武公 姜寿 前850年~前825年 在位26年
齐厉公 姜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在位9年
齐文公 姜赤 前815年~前804年 在位12年
齐成公 姜脱 (一说姜说) 前803年~前795年 在位9年
齐前庄公 姜购 前794年~前731年 在位64年
齐釐公 姜禄 前730年~前698年 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公孙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5月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28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6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0月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
齐宣公 姜积 前455年—前405年 在位51年
齐康公 姜贷 前404年—前379年 在位26年
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前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齐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4、朝代名南齐 (479——503年)
南朝第二个王朝。萧道成创建。都建康。疆域北至大巴山脉和淮南,西至四川,西南至云南,南至今越南横山,东南直抵海滨。历七帝,共二十四年(479~503年)。
萧道成,低级士族出身。领兵三十多年,他利用刘宋末年皇室内部、君臣之间相互残杀的混乱局面,以中领军掌握实权,于升明三年(479年)代宋称帝(见齐高帝萧道成),国号齐,年号建元,历史上又称南齐、萧齐。齐初虽对宋末暴政作过一些改革,注意劝课农桑和学校教育,但人民的负担并未减轻,濒于破产的农民纷纷沦为豪强大族的隐户。齐世寒人兴起的趋势继续发展,中央以寒人掌典机要,地方则重用典签,对皇室和方镇严加控制、监视,门阀士族的实权进一步削弱。齐初,鉴于宋末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而失天下的教训,终齐武帝萧赜之世,虽然爆发过唐寓之暴动,尚能维持政局的稳定。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皇室间的相互残杀更甚于宋末。高、武子孙,几乎被萧鸾杀绝。萧鸾死后,继位的萧宝卷(东昏侯)更是专事杀戮的暴君,人人自危,众叛亲离,政局混乱达于极点。永元三年(501年),宗室雍州刺史萧衍自襄阳起兵攻占建康,尽杀明帝后裔,次年称帝,建立梁朝,齐亡。
南齐皇帝世系①太祖高皇帝萧道成,字绍伯,萧何之24世孙。427年生,470主掌刘宋军权,477杀后废帝,立准帝。479禅位建齐,崩于482年,在位4年,寿56岁。善草隶书。②世祖武皇帝萧赜,字宣远,高帝长子,生于440年,482年3月即位,崩于493年,在位12年,寿54岁。
③郁林王萧昭业,字元尚,武帝长孙,萧长懋(崩于493年)长子,生于473年,493年7月即位,在位1年,被萧鸾所杀,年21岁。
④海陵王萧昭文,字季尚,武帝孙,长懋次子,生于480年,494年7月萧鸾拥立即位,11月被鸾所杀,年15岁。
⑤明帝萧鸾,字景栖,高帝侄,父萧道生,生于446年,494年11月即位,在位5年,崩于498年,年52岁。与侄子萧遥光合力,494、 498三次杀高帝武帝子孙封王者殆尽。
⑥东昏侯萧宝卷,字智藏,明帝二子,生于482年,498年7月即位,在位4年,杀尚书令懿激起萧衍起兵,被衍杀,年19岁。
⑦和帝萧宝融,字智昭,明帝八子,生于487年,501年3月即位,在位1年,被衍废杀,年15岁。
北齐 (550年——577年)
北齐是中国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公元550年—577年。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八年。
北齐是一个地方性政权,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南朝梁、南朝陈等。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属匈奴族),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例如,北齐取消了受倍田的规定,不过一夫一妇的实际受田数仍相当于倍田,北魏对奴婢受田没有限制。北齐则按官品限制在300人至60人之间。另外还规定了赋税。
北齐特别是其后期的统治者,自皇帝至各级官吏,多昏庸残暴,狗马鹰亦得加封官号,赋敛日重,徭役日繁,造成人力竭尽,府库空虚。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表面化。
此外,魏收于此时编写了魏书。
北齐皇帝世系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北齐文宣帝
高洋
550年—559年
北齐济南闵悼王
高殷
560年
北齐孝昭帝
高演
561年
北齐武成帝
高湛
562年—565年
北齐后主
高纬
566年—576年
北齐幼主
高恒
577年
其他政权大齐(881——884)
唐末农民起义中黄巢所建立的政权,唐乾符二年(875)初,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五月,黄巢募众数千响应。广明元年(880)攻下了京师长安。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国号大齐,改元金统。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七日 黄巢兵败自杀。
伪齐(1130——1138)
伪齐是金继伪楚被灭后在黄河以南重建的又一个傀儡政权。 金朝进攻南宋的最初目的本想消灭南宋,在黄河以南重建傀儡政权,宗翰即向金太宗推荐刘豫,挞懒也力荐刘豫,金太宗遂同意册立刘豫为伪齐皇帝。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七月二十七日(1130年9月1日),金太宗册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建都大名(今属河北)府,辖区为原宋朝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1138年1月1日),在挞懒等人提议下,伪齐终于被废,金设行台尚书省于汴州。刘豫被降封为王,宋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1146)九月死。
5、中医齐 一音其(qí) ①平齐。《素问·血气形志》:“齐脊大椎。” ②引伸为正常。《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收齐”。原文指收气之长、化之气相平,意即收气正常。 ③等同。《灵枢·禁服》:“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 ④通脐,肚脐。《素问·腹中论》:“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 二音济(jì)。 ①通剂。药剂。《素问·玉版论要》:“必齐主治”。《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 ②《灵枢·终始》:“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齐,指针刺的刺数和深浅的程度。古以针为砭剂,相当于服药的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