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圆柏
种 名:大果圆柏
学 名:Sabina tibetica Kom.[1]
别 名:-
科:柏科
属:圆柏属
产地分布我国特有树种,产于甘肃南部(岷山、白龙江流域)、四川(北部、西北部及西部)、青海南部、西藏南部和东部,
形态特征乔木,高达30米,稀呈灌木状;枝条较密或较疏,树冠绿色、淡黄绿色或灰绿色;树皮灰褐色或淡褐灰色,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小枝直或微成弧状,分枝不密,一回分枝圆柱形,径约2毫米,二、三回分枝近圆柱形或四棱形,径1-2毫米。鳞叶绿色或黄绿色,稀微被蜡粉,交叉对生,稀三叶交叉轮生,排列较疏或紧密,长1-3毫米,先端钝或钝尖,背面拱圆或上部有钝脊,腺体明显,位于叶背中部,条状椭圆形或条形,干后微凹成槽,有时腺槽从基上部至中上部或几达先端;刺叶常生于幼树上,或在树龄不大的树上与鳞叶并存,三叶交叉轮生,条状披针形,斜展或开展,长4-8毫米,上面凹,有白粉,中脉明显或中下部明显,下面拱凸,沿脊有细纵槽。雌雄异株或同株,雄球花近球形,长约2-3毫米,雄蕊3对,花药2-3,药隔近圆形。球果卵圆形或近圆球形,成熟前绿色或有黑色小斑点,熟时红褐色、褐色至黑色或紫黑色,长9-16毫米,径7-13毫米,内有1粒种子;种子卵圆形,稀倒卵圆形或近圆形,微扁,长7-11毫米,径7-9毫米,基部圆,常有凸起的短钝尖,稀微渐窄,先端钝或钝尖,两侧或中上部有2-3钝纵脊,或两侧有凸起,表面具4-8个较深的树脂槽。 本种鳞叶的腺体形状及着生的部位与密枝圆柏S. convallium (Rehd. et Wils.) Cheng et W. T. Wang相似,其主要区别在本种生鳞叶的小枝粗,鳞叶较大,球果大,长达16毫米,径达13毫米,种子常呈卵圆形,长7-11毫米,径7-9毫米,基部有凸起的短钝尖头。 V. L. Komarov发表本种的同时, 还依据采自四川康定的标本发表了Juniperus potanini Kom (Sabina potanini Kom. id.), 经查核大量标本, 其中包括这两种植物的模式标本、副模式标本及原产地标本,两者无稳定的区别性状,应予合并。R. Florin发表的Juniperus distans(模式标本采自四川松潘),无论鳞叶、刺叶、小枝以及球果、种子的形态性状均与大果圆柏相似,并无稳定的区别特征,其小枝的分枝规律与叶的生长规律亦相同,即幼树之叶全为刺形,树龄不大的树木常在同一枝上兼有刺叶与鳞叶,其小枝的分枝较疏,而树龄较大的树木及老树,则皆为鳞叶,其小枝的分枝较密,为此予以归并。
生长习性在海拔2800-4600米地带散生于林中或组成纯林。
园林用途大果圆柏在寒冷干燥的环境能形成森林,为产区的主要森林树种,也是主要的森林更新及造林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