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铜鼓
信宜铜鼓情况《隋书·地理志》说:“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又说:“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铜鼓是我们的国宝,在古代,铜鼓象征权力和富贵,鸣击铜鼓更是吉祥之兆。广东信宜(古窦州)地处古高凉州北地带,俚洞众多,远古就是俚瑶生活的地方,俚人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青蛙是俚人的图腾。俚人认为雷王是上天的主宰,而蛙神则是雷王的使者,能呼风唤雨,格杀妖物,保卫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
信宜是我国的铜鼓之乡,是广东省出土铜鼓最多的县(市)。该市出土铜鼓始于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后陆续有铜鼓出土,至今已先后出土铜鼓55面(解放后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铜鼓。该市池垌镇有一个村因出土铜鼓多面而被命名为铜鼓村。
出土铜鼓简介1.信宜尚文铜鼓:1958年,信宜修筑尚文水库时,出土一面铜鼓。鼓面径92、足径90、通高52厘米。鼓面中央饰8芒太阳纹,中心圆饼径5.3厘米,7组三线弦纹分晕,晕圈内饰雷纹。在第七晕圈内饰立蛙4只,长4厘米、高1.5厘米,顺向排列。面缘有檐边,边宽1.8厘米。面大于胸,阔出5厘米。鼓身前后各有一条综向合范线,左右两边各有一对圆茎形绳纹鼓耳,耳径14.5厘米。鼓身共34组三线弦纹环绕,圈间相隔分别饰以云纹和雷纹。腰胸交接处呈凹槽状,腰足交接处呈突棱状。腰间呈反弧形,足底部外侈,部分缺损,该铜鼓现藏高州市博物馆。
2.信宜新堡铜鼓:1965年7月,信宜新堡横源小学建校舍挖地基时发现出土。鼓面径106厘米、通高61.5厘米。经鉴定为汉代铜鼓,其器型硕大,花纹细致,鼓面大于豉身,边缘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环排鼓面边缘,鼓面中心凸起太阳纹饰,八光芒辐射针状纹,十组晕圈纹,每组三弦线,鼓身饰云雷纹。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3.东镇横岗铜鼓:1974年岀土,鼓面径90.7厘米、通高51.5厘米。经鉴定为汉代铜豉,其器型硕大,花纹细致,鼓面大于鼓身,边缘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环排鼓面边缘,鼓面中心凸起太阳纹饰,八光芒辐射针状纹,七组晕圈纹,每组三弦线,边缘一组只两条弦线,鼓身饰云雷纹。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4.竹山樟坡铜鼓:1975年出土,鼓面径72.2厘米,花纹细致,鼓面大于豉身,边缘下折,豉身分胸、腰、足部份,四蛙环排鼓面边缘,鼓面中心凸起太阳纹饰,八光芒辐射针状纹,七组晕圈纹,每组三弦线,鼓身鼓脚已残。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5.信宜旺沙铜鼓:1980年出土,鼓面径92.2厘米、通高54.7厘米。经鉴定为汉代铜豉,其器型硕大,花纹细致,鼓面大于鼓身,边缘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环排鼓,八光芒辐射针状纹,六组晕圈纹,每组三弦线,鼓身饰云雷纹。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6.丁堡铜鼓:1980年4月18日信宜县丁堡出土1个大铜鼓,重75公斤,鼓面径94厘米、通高56厘米。经鉴定为汉代铜鼓,其器型硕大,花纹细致,鼓面大于豉身,边缘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环排鼓面边缘,鼓面中心凸起太阳纹饰,八光芒辐射针状纹,三组晕圈纹,鼓身饰云雷纹。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7.竹山较剪塘铜鼓:1988年出土,鼓面径95厘米、通高57厘米。其器型硕大,花纹细致,鼓面大于鼓身,边缘下折,鼓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环排鼓面边缘,鼓面中心凸起太阳纹饰,八光芒辐射针状纹,十组晕圈纹,每组三弦线,鼓身饰云雷纹。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8.尚文蛇冲岗铜鼓:1992年尚文水库蛇冲岗出土,鼓面径102厘米、通高59.3厘米。经鉴定为晋代铜豉,其器型硕大,花纹细致,鼓面大于豉身,边缘下折,豉身分胸、腰、足部分,四蛙环排鼓面边缘,鼓面中心凸起太阳纹饰,八光芒辐射针状纹,十组晕圈纹,每组三弦线,鼓身饰云雷纹。鼓旁六耳,两只单身对称,两对复耳对称。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9.信宜水口铜鼓:1993年5月30日,水口镇建筑工人陆强帮助该镇到永管理区上六村民吴汉打建屋地基时,挖掘出铜鼓一面。该鼓高64cm,鼓面直径为113cm,是信宜历年出土铜鼓之最大者。初步考证属汉代铜鼓,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该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10.1957~2000年在高坡镇境内出土铜鼓3面。其中1987年9月出土的1面,地点在明堂村,据专家鉴定,该面为汉代铜鼓。鼓面大于鼓身,花纹精细,鼓面边缘四蛙环列,中心太阳纹如圆饼突起,八光芒作针状辐射。鼓面径84厘米、通高51厘米。这面铜鼓藏于信宜市博物馆,其余两面分别藏于广东省和湛江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