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印染民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25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纺织印染民俗

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绦纶等纺织面料,但在民间,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机纺织、土法印染各种花布。这种纺织、印染民俗仍在民间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得到许多人的欢迎。这种传统的习俗,是服饰民俗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

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为了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俗渐渐形成。比如西藏的僜人,纺织是其家庭副业。原料是火麻,纺织工具是腰机。织布时先放纤线,织时拉平绷紧经线,用梭将纬线穿人,用木板扣紧,来回往复。如织各种花纹、图案,可置人染色彩线,织成的麻布用来缝制衣服、挂包、披肩等。西双版纳的傣族,女孩子长到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学习纺线。十六七岁开始弹棉花,十七八岁学织布。本寨和邻寨年龄相仿、性格相投的姑娘,通常在竹楼附近的主地上搭设“喊哄”。“喊哄”是一个约四五平方米的木架平台.上置火塘、梯子,晚饭后,姑娘们带上纺车、棉花盆,到“喊哄”上纺纱。这时也是未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湘西的土家族姑娘有编织“西朗卡普”的习俗。姑娘们十几岁就登上简易的木机织布,织出的“西朗卡普”,可作嫁衣和结婚时用的盖头等。类似的纺织民俗,在少数民族民间是十分普遍的。

印染习俗也盛行于民间。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的蜡染,久负盛名。在布依族中,姑娘们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点蜡花。点蜡花的工具是铜制蜡刀。用蜡刀蘸上蜡液,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绘制各种花草、动物图案,然后放进蓝靛缸里浸染数次,满意后捞出放任锅里煮去蜡质,漂洗闹成。蜡染布的用途很广,妇女的衣裙、被面、装饰品等都少不了它。云南大理白族的扎花印染,是用针线将成匹出布按一定的花式缝扎起来。浸柒后拆去缝线,结扎之处染料不能浸透,形成一色花纹,十分雅致。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