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冠古琴
基本信息【器物名称】北宋冠古琴[1]

【材质类别】古琴、乐器
【制作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古琴名师郑正华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湾历史博物馆
【器型规格】长117公分;宽19公分;高9公分
器物简介台湾历史博物馆所藏这件古琴原为古琴名师郑正华旧藏,因琴底槽腹刻有隶书“冠古”两字而得名。琴腹内并刻“宋元丰关律年莫吕黄均氏造”,另一侧则刻“清光绪元年季秋月蜀西季□□修”。桐面杉底、七弦,徽及轸、足皆为象牙嵌制;岳山、承雾、冠角、龙龈部分则为紫檀木制。漆成深栗色,原有断纹,整修时磨损。音质清润,有金石共鸣之韵,弹拨吟猱自如无碍。[1]
相关资料琴起源极早,《礼记》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先秦诸子著作中经常谈到琴,因此弹琴可能是当时贵族阶层必需的修养。考古出土实物年代最早的琴为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中的七弦琴,琴身为木质并髹漆,长八十二公分,首宽尾狭,底板短於面板,面板且可掀开。另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一把十弦琴,湖南长沙五里牌战国墓出土一把九弦琴。汉代以后唐代以前的琴实物仅见於长沙马王堆汉墓,琴的图像则大量见於各种壁画、画像石和陶塑中。
现时常见的古琴都较长,一般为一百二十公分左右,最宽处约二十公分,整体腹腔中空,面圆拱而底平,下有两个出音孔,琴面除有承弦之岳山、龙龈外,并镶十三徽以标示音位;琴底嵌两雁足以分系七弦;琴轸则外露于轸池上以便调音。此种形制的琴最早见于唐代,据文献记载,当时制琴名家以西蜀雷氏家族最著。传世的春雷琴、九宵环佩琴(原藏清宫)即雷威所制。宋代制琴技术有重要发展,明曹昭《格古要论》谓:“宋时置官局制琴,其琴俱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故曰官琴。”当时王室及文人士子好琴成风,如宋太宗曾创九弦琴,徽宗则蓄南北名琴于宣和殿百琴堂,他还亲自绘了一幅〈《听琴图》流传至今。宋代文人操缦之余,尚遗不少琴学著作,如欧阳修有《三琴记》、苏轼有《杂书琴事》;沈括《梦溪笔谈》中则记载不少唐琴用材和制作特点;赵希鹄《洞天别录》中对历代琴式演变、选材、制造及漆灰法、鉴别等作详尽介绍,可能成书于北宋中叶的《琴苑要录》同被视为中国琴学的开山之作。
根据可考的图像资料研究,唐宋的琴式大概有七种,分别被命名为伏羲式、神农式、凤势式、连珠式、师旷式、子期式和仲尼式。其中以仲尼式最为普遍,它的特点是项腰内收、七弦、十三徽、右手弹奏、上宽下窄、龙池和凤沼皆呈长条形。结合实物和文献记载,唐琴一般较圆润,宋琴则较扁平修长;所谓“唐圆宋扁”是也。制琴材料以桐木为上,松杉为次惟桐木不易得,故常见桐面梓底或面底皆松杉者。又琴身皆髹漆,唐琴的漆色有黑色和栗壳色两种,漆下为鹿角灰胎,其断纹以蛇腹断为主。宋琴亦以鹿角灰胎为主,北宋后期曾流行用金屑、珍珠、玛瑙、珊瑚、玉石等碾碎后的粉末以搀入鹿角灰而称为“八宝灰”;漆色除黑、栗外,亦有朱红色;断纹则有蛇腹、冰裂、流水等几种。[1]
器物功用乐器。古琴音色优美而多变,技法自由度很大,可依个人体会和心情作不同的表达。其妙境则以“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为要领,所谓“中正平和、古淡恬静”的含蓄美是历来琴家最重视的,也是古琴与其他乐器最不相同的地方。历代流传的琴谱极多,仅就唐代以后计算便有一百五十余种,保存的琴曲约七百余首,这些琴谱例不标明乐音长短,惟记指法,故习琴因师傅及个人领悟不同自古便出现许多统派,如谓“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此自指表现风格而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