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rice
《莫里斯》(Maurice) 电影背景资料:
中文名称:莫里斯,也译作“莫里斯的情人”
英文名称:Maurice
别名:莫瑞斯 | 墨里斯 | 墨利斯的情人 | 情难禁 | 失爱 | 伦敦故事
资源类型:DVDRip
版本:银狮奖-同志类
发行时间:2004年02月24日

电影导演:詹姆斯·伊沃里 / James Ivory
电影演员:詹姆斯·威尔比 / James Wilby
休·格兰特/ Hugh Grant
鲁珀特·格雷夫斯 / Rupert Graves
国家:英国
语言:英语
首映:1987.09.15
DVD发行:2004.02.24
地 区: 英国
对 白: 英语
IMDB 评分: 7.2/10 (2,113 票)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Digital Stereo
时 长: 140分钟
类 型: 文艺
分 级:芬兰:K-16,法国:U,香港:三级 ,瑞典:11,英国:15,美国:R
《莫里斯的情人》曾获得多项大奖
第四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87)
第四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 (1987)
第四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87)
《莫里斯》(Maurice) 的导演詹姆斯·伊沃里,曾拍摄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霍华德庄园》等多部佳作。
两个来自贵族家庭的剑桥学生——Clive (休·格兰特扮演) 和 Maurice (詹姆斯·威尔比扮演) 偶然相识,心心相惜,进而产生感情。一日,克莱夫 (Clive) 终于鼓起勇气对莫里斯 (Maurice) 说他爱他。Maurice 相当震惊,因为在当时同性恋便意味着道德沦丧、前途尽毁。但是当晚,Maurice 悄悄爬进 Clive 的房间,吻了 Clive 一下并耳语了一句“我爱你”又轻轻离去。两个人就此沉浸于爱河之中。
然而拥有一片大好政治明天的 Clive 从一开始就在政治前途和对 Maurice 的感情之间做着抉择。最后,他选择了仕途。毕业后,Maurice 和 Clive 保持了好朋友的关系。
Maurice 一往情深地爱着 Clive,从未改变,但 Clive 为了政治前途和富家小姐结了婚。万念俱灰的 Maurice 在 Clive 家里认识了 Clive 的家仆斯库德 (Scudder),一日深夜,Scudder 爬窗进了 Maurice 的房间,和他拥在了一起……失落的 Maurice 终于重新找到了爱情。但两个人终究来自不同的阶层,这份爱情怕只是路过。
Scudder 的父亲让 Scudder 辞掉 Clive 家的工作去阿根廷做事。为了 Maurice,Scudder 留了下来,他在他那一间小小的、简陋的船屋里,等着 Maurice 的到来……
这其实是一个爱情悲剧。整个故事包含着热恋、选择、背叛。Clive 和 Maurice 之间的爱情——如果那能被称作爱情——原本可以是非常完美的。在等级观念非常严格的英国,Clive 和 Maurice 来自同一个阶层,有相似的背景、教育程度和爱好,如果一切顺利,他们还有相似的美好的未来。然而他们最终没有走在一起,暂且抛开英国社会反同性恋的窒息气氛不谈,只看 Clive 本人,他是一个地道的英国绅士,地道到连爱情也如绅士般柏拉图。
没错,是 Clive 先开口对 Maurice 说“爱”的,但他只是把爱情当作一个绅士的 Good manner,他希望得到的其实是 Maurice 和他一样柏拉图式的回应,只是他没想到Maurice 是英国绅士的“叛逆者”,Maurice 爱了,就会将生命中的一切付给了这份爱,同时也希望对方一样将爱全付给他,这终究和 Clive 理想中的爱情相去甚远。
影片中李斯特爵士因同性恋行为被判刑、名誉扫地对 Clive 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因此最终促使他放弃了对 Maurice 的爱情。是,社会的不宽容的确是一个方面,但如果我们大胆假设:即使他们处在一个对同性恋非常宽容甚至是认可的社会,Clive 和 Maurice 的结果仍然会是劳燕双飞。而 Scudder 和 Maurice 之间的爱情——如果那能被称作爱情——原本是不可能的。还是那个等级观念非常严格的英国,Scudder 和 Maurice 来自完全不同的阶级,几乎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很出人意料的,他们最终走在了一起,至少在电影结束时是那样。
还是抛开社会不谈,成全这份不可能的爱情的,正是Scudder和Maurice两人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柏拉图,他们都是将灵与肉视作最崇高的凡人。两个人在这一点上何其相似:他们第一次都是爬窗进了情人的房间,他们都要性爱,他们都把对对方的爱放在最高位置,高到他们都为这份爱放弃了各自原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很难说谁对谁错,是谁背叛了谁,三个人的选择都很正常。就 Maurice 而言,Clive 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而 Scudder,只是他的一个安慰;就 Clive 而言,Maurice 背叛了社会,更影响了他的前程,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顾及自己的前程和生活又有什么不对吗?;就 Scudder 而言,也许他是真的爱他,也许他是为了别的。
完美的东西根本不存在,而美好的东西又是稍纵即逝,一般的事物尚且如此,对于这社会不容的同性之爱又能怎样呢?

本片原著,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 E.M.Forster 于1913年写下的颇具自传色彩的小说《Maurice》,这部小说直到作者故后才得以出版。1987年,英国唯美派电影公司Merchant-Ivory将原著小说搬上了大银幕。影片制作之精细、画面之醉人、演员演技之精彩,成为一座后来同志电影很难超越的珠穆朗玛峰。
故事发展很快, 影片开始不久我们就知道了莫里斯的同性恋身份,他跟克莱夫的爱情也很快的展开了。这样,没有了墨墨迹迹的铺垫,后面的故事就越来越吸引人,会不会是悲剧? 会不会两个人之间要经历大起大落山盟海誓生死离别之类的变故?随着时间的推进,影片把莫里斯和克莱夫的柏拉图式恋爱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呈现出来。
“你为什么不写信?”“我好想你”。两个人的友谊终于在久未谋面之后升级了。克莱夫勇敢的表示了对莫里斯的感情,抚摸和拥抱,克莱夫以为莫里斯都明白,可是他的爱却让莫里斯措手不及。
正如书中描述的,对一个人的感觉到了什么程度才算是爱,莫里斯这时才明白对于克莱夫,自己是多么爱他。他爬进了克莱夫的卧室给了他这个吻,两个人的相恋就这么开始了。后来的斯库德也是这样爬进了莫里斯的卧室,但爱情的结局却大大不同。
柏拉图式的爱,克莱夫认为肉体的接触是肮脏的,两个人之间的爱与友谊远远比性更重要。唉,高级知识分子思想就是先进,就是纯洁。或许这也是克莱夫不敢正视自己的表现?
当时的英国,同性恋是肮脏的下流的违背教义的。克莱夫的同学被陷害,因为同性恋身份暴露丧失了地位权利和名誉。克莱夫很在乎这些,他害怕了不敢正视自己,他 希望自己像正常人一样娶妻生子,不要变成一无所有被歧视的人。他跟莫里斯继续着这种超越友谊的关系,可是自己却越来越回避莫里斯的感情。对于逃避者我也不 抱有任何同情,这大概也是原著作者的意思,他把希望都放在了敢于面对自己的勇敢的莫里斯身上。
克莱夫的回避伤害了莫里斯,莫里斯也在试图说服自己这种“病”是可以治的,他以为自己也可以不受畸形取向的困扰。克莱夫结婚了,莫里斯不愿意妥协。终于,那一句“生日快乐”的出现,爱情被唤醒了。
克莱夫家的小工,一个阿根廷移民,球打得很好的斯库德,他在莫里斯最脆弱的时候走进了他,一句莫里斯期待的“生日快乐”,一句温柔的“先生,晚安”。当莫里 斯和斯库德在一起的时候一种无比温暖的感觉充斥着整个画面。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暗示着也许刻骨铭心的爱就要降临了。高贵的绅士和低贱的平民,原著作者最终把目光投在了社会的底层。不论性别,不论阶级,只有单纯的爱情。
电影给了我长久的感动,那份真诚那种细腻,爱情就在一个深沉的拥抱中默默绽开,没有波澜却震撼人心。
第一个男人:《莫里斯》的原著作者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 (一般称作E·M·福斯特)
E·M·福斯特生活得似乎异常平静。没有早夭,没有自杀,没有轰轰烈烈的“丑闻”,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90岁高龄得以善终,这本足以引发人们对他同性恋身份风言风语的《莫里斯》直到他死后才得以出版,即便有喧闹也早已留在身后。
福斯特是著名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中的一员。在这个交织着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和群恋的圈子中,身为同性恋的福斯特算不上什么特殊;他的另类也许表现在这个充斥着“她爱他,他爱他,他爱她”式情感和性爱的交错关联的圈子里,他竟然没有与其中的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产生关系。
《莫里斯》是E·M·福斯特的第5部小说,动笔得益于福斯特对英国诗人兼同性恋解放运动先锋爱德华·卡宾特的拜访。“大概是我第二次或第三次造访这块圣地的时候,火种被点燃,迸发出了火花。他 (指卡宾特) 和他的同伴乔治·梅里尔双双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引发了我的创作动机。乔治·梅里尔还触了触我腰眼下面的部位——轻轻地,就在臀部上方。……足以证明这部作品是在那一瞬间受孕的。”这部书E·M·福斯特写得“文思泉涌,一气贯通”,于1914年他35岁之际完成。手稿当时只在熟悉的朋友间私下传阅,其间还反复修改。E·M·福斯特还曾在手稿上留下这样的题字:“可以发表,但值得吗?”历史的回答是肯定的:1971年——在福斯特去世的翌年,《莫里斯》得以正式出版。
在那个对同性恋依然充满禁忌的年代,《莫里斯》像是一个炫耀幸福的“罪恶”故事。福斯特铁心要写一个幸福结局的故事:“尽管是在虚构的世界里,我决意无论如何要使两个男人相爱,并在小说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延续下去。”
对于莫里斯而言,克莱夫属于过去,美丽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终于在现实面前成了无力的幻影;阿列克属于未来,燃烧着不顾一切的激情,在电光火石般的碰撞间实现灵与肉的合一。也许很多人为电影中克莱夫最后的镜头伤感:当年的莫里斯在阳光下的剑桥校园向他招手微笑。那镜头仿佛美丽幻影,甜蜜到终是要破碎。
然而福斯特更相信的是自我觉醒、自我面对。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在探讨人敢不敢面对自己、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福斯特将希望给予了敢于正视爱情的莫里斯和阿列克,给予了他们一个奔向绿林的近乎不可思议的美好结局;福斯特终究也没有对选择逃遁的克莱夫给予太多同情,粉碎了克莱夫的幻影,也伤感了无数读者的心:“他不曾领悟到这是终结,既没有黄昏,也没有妥协。更料想不到今后再也不会跟莫里斯相遇了,甚至没跟那些看见了莫里斯的人说了话。”
《莫里斯》的故事隐含着福斯特很多的个人印记。福斯特1897年18岁时进入剑桥大学,这期间,他爱上了同班同学H.O.马里帝斯——这大约就是克莱夫的 原型。然而如同克莱夫不是莫里斯最后的归宿一样,福斯特此后的感情选择转向了与他有很大阶级悬殊的下层平民——他们仿佛就是阿列克的缩影。1917年,福 斯特在埃及认识了电车司机默哈默德·艾尔·阿多,两人的恋情持续了两年。1919年阿多结婚后,福斯特离开埃及回到英国,但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三年后阿 多去世,福斯特曾在他去世前从印度回国的途中探望他。1930年,时年51岁的福斯特结识了28岁的警察罗伯特·巴金汉,成为终身之交。罗伯特结婚后,他 的妻子逐渐接纳福斯特成为家庭的一员,他的家也成为福斯特朋友们聚会的场所——这个家就是福斯特的绿林。
1970年7月7日,福斯特在罗伯特的家中去世时,他们的情谊已维系了40年之久。罗伯特一家为他养老送终,罗伯特的儿子和孙子都取名为摩根。
原来,大师们的爱情并不总是惊世骇俗,美丽短命,同样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