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和之变
仁明天皇(810~850)即位时,所立的皇太子是淳和上皇之子恒贞亲王;但是担任中纳言的藤原良房开始蠢蠢欲动,窥视中央权柄。良房一心想让自己的妹妹顺子所生的道康亲王成为皇太子。察觉到这种状况,不愿卷入政治权力斗争的旋涡的恒贞亲王多次向天皇表明了辞太子之位的心意,却被天皇和上皇力劝而未能如愿。承和八年〔841年),恒贞亲王的两个靠山——淳和上皇已于去年五月间过世,而嵯峨上皇也缠绵病榻,眼看即将咽气,良房觉得时机成熟了,该准备动手废立东宫了。次年七月,嵯峨上皇去世,同月就爆发了“承和之变”。
承和九年七月十日,皇太子恒贞亲王的亲信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峰拜访了平城天皇的长子阿保亲王,并透露出“嵯峨上皇病情日深,眼见国家变乱将起,将奉太子之命事先往东国早作打算”的意图,阿保亲王乃是平城天皇之子,当年平城、嵯峨两位天皇对立,平城天皇在藤原仲成和药子的煽动下,也曾想前往东国号召兵马,以击败反对势力,阿保亲王很可能也参与了谋划。三十二年一晃眼就过去了,年已五旬的阿保亲王早就没了当年的雄心壮志,阿保亲王随即将谈话内容封书进呈嵯峨上皇的皇后橘嘉智子。橘嘉智子立即召见中纳言藤原良房,并将阿保亲王的密呈传奏于仁明天皇。七月十五日,嵯峨上皇驾崩。七月十七日,伴健岑与东宫的另一名亲信但马权守〔权为额外派员之意〕橘逸势同时因谋反罪而遭到近卫府的逮捕,经过审判后,分别被流放到隐岐和伊豆。恒贞亲王惊于事泄,再上辞表,但又被仁明天皇慰留下来。两位上皇既然先后去世,仁明天皇感觉压在肩膀上的大山已经倾垮了,他也一心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嗣,岂有爱于恒贞亲王?只是好不容易碰上或者说设计了这一谋逆案件,东宫辞位则案件必然终止,若不预先深入挖掘,岂不是很可惜吗?
到了二十三日,仁明天皇和藤原良房的挖掘工作终于完成了,于是废黜恒贞亲王的东宫之位,同时将东宫妃的父亲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东宫大夫文室秋津等60余人全数贬职或流放。藤原爱发是良房的叔父,藤原吉野出自式家,他们都是恒贞亲王派的实力人物,经过此次事件,被良房一举铲除了。
其实关于伴健岑等人的密谋,除了阿保亲王的告密外,并没有足够确实的证据,退一步说,就算证据确凿,那也未必真与恒贞亲王有牵连,再退一步,就算这一切全都经过恒贞亲王首肯,前往东国也似是避祸,而非谋反。但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藤原良房利用这个机会,顺利地踢开重重绊脚石,把自己外甥道康亲王扶进了东宫,更给自己铺平了迈向权力中心的道路。当年八月,他因功晋升为正三位大纳言,848年又升任右大臣。
嘉祥三年〔850年〕三月,仁明天皇去世,道康亲王继位,是为文德天皇,立惟仁亲王为东宫。这位惟仁亲王,其实体内有四分之三的藤原氏血统,他的母亲明子就是藤原良房之女。与皇室的亲上加亲,使良房于857年被任命为从一位太政大臣,总揽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