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派音乐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2-09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简约派音乐-产生

简约派音乐
简约派音乐乐器(之一)

60年代的美国纽约,一群不满序列音乐纷繁冗杂的学院化技巧的年轻作曲家开始尝试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高度限定的手法进行创作,力求透过最为基本的音乐元素去探索音乐原初的本质,是为简约派音乐,也有人称之为“重复音乐(repetitive music)”或“沉思音乐(meditative music)”。它的产生与同时期流行于纽约绘画、雕刻方面的“最低限度艺术(minimal art)有着密切联系。“简约”或许可以视为纽约艺术界的一大创造,他们都试图摆脱高度发达的艺术技巧对直观事物的束缚,而寻求对对象和艺术自身的简单然而直接的经验。

重复(repetition)无疑是简约派音乐最为鲜明的基本特征。通常的情况是自始至终保持同一节奏片段,有限几个音的音高变化,不断反复。随着音乐的进行,节奏的细部与和声、配器等可以逐渐变化,从不变中求变,其慢板作品往往表现出凝神沉思的气蕴。这同作曲家们深受非西方的(印度、巴厘、西非等地的)宗教仪式音乐的影响直接相关,呈现为单调而近于原始的声音效果。

简约派音乐-发展

简约派音乐
La Monte Young

简约派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La Monte Young是在音乐的重复性上走得最远的一位。他的作品X for Henry Flynt中充斥着大段的一个音毫无变化的延续或重复,音乐由此成为一次近乎纯粹的声学事件。而他的纯概念作品甚至包括“在观众前建一火堆”,“在演奏区放飞一只蝴蝶(或任何数量的蝴蝶)”之类的指示。毫无疑问,这些实验性极强的作品更多与观念相关而远离了作为聆听艺术的音乐,因而少有人问津。

真正使简约派音乐广为传播的是Steve Reich 和Philip Glass。Reich的代表作有《为18为音乐家而作的音乐》、《八根线条》等。他的音乐在融入亚非原始音乐元素的同时,也借用了电子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简短的全音旋律型、稳定的节奏律动(总是以活泼的速度进行)、机械一般精确的打击效果。Reich音乐强烈的节奏感和简单有力的和弦反复表达出一种不可遏抑的生命力,一种源自自然崇拜的原始活力,而在现实的音乐效果上又同现代都市单调急促的生活节奏相对应,二者剧烈反差之下相通的是命运不变的节奏,一种超越个体的存在的生动再现。

代表人物

简约派音乐
Philip Glass

Philip Glass是简约派中名头最响的一位,这得益于他大量的戏剧、电影、舞蹈配乐创作。更内在的因素是他更加注重声音效果,通过借鉴印度音乐中的“循环节奏结构”,他在广泛应用重复原则,以一个简单音型的不断重复贯穿全曲的同时,通过不断扩展节奏、增强配器的修饰效果等手段使之变化。Glass作品和声的音响效果、音乐织体的丰富都远远超出了上述两位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五度的音乐》、《再看和声》等器乐作品。但影响更为广泛的则是由《爱因斯坦在海滩》、《不合作主义》(以甘地为主角)、《阿赫那吞》(Akhnaten,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国王)所组成的三联歌剧。它打破了歌剧讲故事的传统,而用富于冥思的音乐隐喻和象征刻画人物。

Philip Glass之后,简约派音乐影响到英、法、德等国的音乐创作,涌现出John Adams、Dave Heath、Graham Fitkin等一批年轻音乐家,而东欧与波罗的海诸国的圣咏复兴运动也借鉴了其强调重复的音乐思想。

简约派音乐-影响简约派音乐通过音乐的不断反复,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西方音乐尤其是浪漫主义音乐追求戏剧性高潮的传统,音乐也不再依附于某种激烈的情感表达或是英雄化的叙述,更多的是平静的思考和理解。这种沉思也同形而上的沉思——如Anton Webern在其形式如水晶般精练的作品中所尝试的——相区别开来,而更接近“砍柴担水,无非妙道”的禅宗思想。而重复之声也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克尔凯戈尔曾经说过:“重复的辩证法并不深奥,因为被重复的东西已经存在,否则就不能重复。但恰恰是已经存在这一事实使之成为新的东西。”重复之美或许正在于它能使我们重新发现事物和自身的存在。[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