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舂米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冬舂米

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安微和县、含山等地。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恰好是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民间称作“腊米工日”。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因已时腊月,水称作“腊水”,取水舂米,舂的是“隔年粮”。含有补救农业丰收,年年吃隔年粮的意思。

冬舂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囤制一次,方法是:囤制成黄米后,其紧靠囤心周围的米仍然是白色,将这些白色的米取出,用稻草裹扎为囤心,再将黄米堆上,一段时间后米色呈暗红,即成“冬舂米”。

据说,舂气动则米芽浮起,米粒亦不坚,若是时舂米,则多碎而为粞,折耗颇多;冬月米坚,折耗少,故及冬舂之,称“冬舂米”。宋元间,冬舂米多储藏于土瓦龛之制久废,粮囤亦惟米少者用之,多米之家则贮于米仓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