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论
依附论(dependency theory)又称“外围——中心论”,一种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阿根廷的劳尔·普雷维什、埃及的萨米尔·阿明、英国的A.G.弗兰克和美国的I·沃勒斯坦等。他们认为,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各国学者对于如何解决这种不平等的依附的观点大相径庭。弗兰克和沃勒斯坦主张调整和改善国际经济秩序;普雷维什主张致力于外围国家的工业化;阿明则主张彻底消灭世界资本主义制度。
依附论是企图解释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原因的一种思想学派。该理论虽然包括一大批体现多种概念和方法的论著,但所有依附论作家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成是由外部力量制约的,也就是说,是其它的较强大的国家在统治着不发达国家。这使依附论思想家都采用一种流通论的方法(参看流通条目)。他们认为可以从交换中的支配关系出发来解释不发达的原因,这就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几乎排斥在外了。
这支配关系的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剩余榨取”。依附论思想家认为“剩余”是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从不发达国家那里榨取来的。不发达国家所以贫穷和不能发展,就是因为它得不到自己的“剩余”。这种“剩余”相应地被掠夺、被投资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去了,而这正是这些国家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依附论断定,这种既榨取又盗用的双重性,既造成了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又使这种不平等永久化。从历史上来看,“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抢劫是宗主国发展和殖民地停滞不前的最初原因,而这同一个原因则造成今天的不发达现象。
对据以榨取和盗用剩余的确切机制的描述,在上述论著范围内也各不一致。属于最早提出依附论之列(而且也许是最著名之列)的人有巴兰(见“参考书目”2)和弗兰克(见“参考书目”5),他们强调剩余榨取是世界最初成分富国和穷国(或地区)的原因,榨取是国家之间而不是阶级之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虽然他们并不特别关心描述榨取和盗用过程的机制,但人们可以从他们的分析中推导出这样一点,即殖民时代的榨取主要表现为直接盗用产品(掠夺和抢劫),而现代的榨取则表现为将利润收回本国。
这种分析提出了许多理论问题。首先,如果世界不是分成先进的地区和落后的地区,那末支配的关系就是有先决条件的,即一些国家可以榨取另一些国家的剩余。但这种榨取或盗用不能同时作为发达和不发达的原因,因为这只是一种假定的前提。其次,这种剩余产品的榨取是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的,没有涉及到阶级,而实际上生产剩余产品和随之对剩余产品的占有是阶级关系的一个特征。最后,这一理论没有论述剩余产品是如何生产和最初是如何被盗用的,而只考虑了它是如何交换的。分析还很少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或生产方式,而这些是分析发达和不发达的基础。实际上这是暗示,资本主义主要不是依靠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而是依靠其对其它国家的剥削而发展起来的。此外,把利润收回本国当作榨取剩余产品的一种机制,也是缺乏内在连贯性的。正如依附论思想家所假定的,如果资本投到不发达国家是由于那里的利润率高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话,那末把利润收回、拨出和投资到发达这国家这一总的趋势显然就是矛盾的了。人们从逻辑上必然会认为要利用利润率较高的条件,就应把利润重新投入不发达国家。
虽然其他作家如马里尼(见“参考书目”7)、艾曼纽埃尔(见“参考书目”4)和阿明(见“参考书目”1)反对否认阶级在占在剩余产品中的作用,但基本上是同意巴兰和弗兰克对发达和不发达所作的解释的。他所认为不发达是受外部力量制约的,并认为不发达的原因也存在于交换领域。因此,他们用以解释剩余产品榨取的机制虽不同于巴兰和弗兰克,且极其复杂,但仍可认为属于依附论学派。马里尼论证说,所以存在不发达,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资本主义市场规模的限制。在不发达国家中,工人阶级的作用就是从事生产,其产品供出口。既然产品供出口,所以不需要工人阶级作为消费者,工人在“依附”国中受到超级剥削(他们的工资无法提高,因为不存在实现的必要性)。由于工资不能提高,国内的市场也就不会扩大,依附国的积累也必然受到阻碍或“受到损害”。根据马里尼的方案,不发达国家商品出口是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的消费来实现的,因此发达国家就需要高工资。实际上,马里尼是在论证,剩余价值是“边缘”国家提供而被“中心”国家所占有的。消费不足仅仅提供了上述占有得以进行的机制。马里尼的分析犯了与建立在一般消费不足论之上的各种理论同样的错误。列宁曾极其明确地驳斥过这些分析(见“参考书目”6),这是他抨击民粹派经济学家的一部分。简单地说,列宁证明了资本的扩张并不具有实现的问题,因为大批的剩余价值是通过生产性的资本消费而不是靠工人的消费实现的。由于把两种国家纳入了分析,所以马里尼未能摆脱消费不足论所遇到的理论问题。
在艾曼纽埃尔和阿明看来,剩余价值的榨取和随之占有是通过不发达国家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交换实现的。他们论证说,由于国际市场上利润率的平均化,先进国家通过交换占有的劳动工时比它们在生产中占有的工时要多,从而导致剩余价值由落后国家转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不仅不能从理论上证实这一论点,而且就其对不发达本身的解释而言,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由于强调利润率的平均化,这就预示可以发生的最坏的情况,不过是相对的剩余价值在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将是一样的;也就是,无论怎样坏,留在落后国家的“剩余”也足以跟先进国家的积累率持平。
虽然关于资本输出的分析必须是探讨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不发达的理解既不能把它本身只局限于交换关系也不能以此为起点。如果交换关系是从生产得以进行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分析中得出并成为其组成部分,交换关系就能得到充分的理解了。
(ED)
参考书目
①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1976年英文版。
②保·巴兰:《关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1957年英文版。
③伊丽莎白·多尔和约翰·威克斯:《国际交换与落后的原因》,1979年英文版。
④阿吉里·艾曼纽埃尔:《不等价交换——帝国主义贸易研究》,1972年英文版。
⑤安德列·龚德尔·弗兰克:《资本主义和拉丁美洲的不发达》,1969年英文版。
⑥弗·伊·列宁:《经济浪漫主义的特征》(1897),1960年英文版。
⑦鲁伊·莫罗·马里尼:《依附的辩证法》,1972年西班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