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祭拜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1-02-01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21世纪初,网络祭拜在中国悄然兴起。“网络祭拜”亦称作“网

网络祭拜

祭奠”、“网上祭奠”、“网上祭扫”、“在线祭拜”、“在线祭扫”等,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网络平台上为逝者建墓、祭扫的过程。网络祭拜服务通常由一些营利或非盈利的纪念网站或纪念平台向公众提供,也有专门为某位逝者或某些历史灾难而建的个人纪/专题念网站。据统计,到2009年底,提供收费网上祭拜服务的中文纪念网站已经近千家。

用户通常先要在某个公共纪念网站上注册,成为注册用户后为故去的亲友或名人建立虚拟的

网络祭拜

念空间,一般以“网上纪念馆”、“虚拟墓地”、“网上公墓”的形式出现,然后才能进行交互式的祭拜活动,包括仿真的献花、点烛、上香、摆供、祭酒、烧纸、鸣炮、行礼、等传统的祭奠仪式,可以发表追思留言和纪念文章等。用户也可邀请散居各地的亲友随时随地进行祭奠活动。故人空间内可存放逝者的生平传记、历史照片、纪念文章、个人作品声像资料等,供后人缅怀追忆。部分纪念网站提供了“天堂信件”服务,祭拜者可以通过“天堂信件”向逝者诉说,信件内容不会以任何形式保留在网络上,保障了用户的隐私。

殡葬改革随着“改土葬为火葬”的深入,墓地的用度在逐年增加,人们最终或会面对“无墓可立”的窘状,传统文化特别是祭拜文化也或将缺失。即使在尚未全面禁止土葬的农村,由于人口流动带来的交通压力和明火祭拜等传统落后的祭拜方式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故此早年起民政部就发出“绿色祭拜,平安清明”的号召。互联网正全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互联网以永恒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给人类情感的表达和生命的延续赋予了一种新的形式。在此背景下,网上祭拜应用而生,绿色殡葬和网上祭拜不仅是国家政策和环保的需要,更是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逝去的挚爱亲友建立一方属于他/她自己的网络墓地,开拓一片灵魂空间,是我们活着的人应尽的一份责任。网络祭拜特点·便捷性: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可以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此外,用户还可在已故亲人的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上网追思。

·永久性: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可以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

·环保、安全、节约:据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网上祭拜意义·传承文明: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的也需与时俱进。网络祭奠将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的现代的、科学的方式。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

·促进和谐:网络纪念馆是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和沟通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激励后代: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