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泻要方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4  
宽屏版  字体: |||超大  

【方名】 痛泻要方 (原名:白术芍药散)

【出处】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丹溪心法》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白术(30克) 白芍(20克) 陈皮(15克) 防风(20克)

【方歌】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九煎 补泻并用理肝脾 若非食伤医便错

【功用】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等属肝旺脾虚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牌运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牌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牌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化裁】 久泻者,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舌苔黄腻者,加黄连、煨木香以清热燥湿,理气止泻。

【临证加减】

(1)水湿下注——茯苓、车前子,利湿止泻。

(2)脾虚——党参、山药,健脾益气。

【现代运用】

急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神经性腹泻、小儿消化不良等证属肝强脾弱者。

【注意事项】

(1)阳明湿热之腹痛泄泻忌用——应该用芍药汤。

(2)热毒之腹痛泄泻忌用——应该用白头翁汤

【附方】 无。

【附注】 本方为治肝脾不和之痛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脉左弦而右缓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江昂《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痛泻要方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异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组成】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功用】补脾泻肝。

【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百科 版权所有